2019年马上就过完1/6了,还记得1月1号那天自己立下的flag嘛?
在我看到的2019年必须完成的flag中,有的人列了8条,有的列了11条,最多的一个朋友浩浩荡荡地列了26条……出现频率最多的flag包括每天看书、每天锻炼、少吃、减肥、多跟父母交流等。
2个月过去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列出的那一个个小目标,如果记得的话,真正坚持在做的又有几条?
之前看到一组数据,说每年大概只有8%的人能够完成自己的新年计划,虽然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得来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数据可能严重高估了。
改掉一个坏习惯或者培养一个新习惯是很难的事,人的本性是,不愿意被改变,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被改变,即使知道做出改变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常常也依然不愿意真正坚持改变。
积极心理学专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象与骑象人》中提出,人都有两个自我——理性的自我和感性的自我,其中理性提供方向,但是掌握动力的是感性,感性的力量很强大,理性很难控制住它。
我们听到的一切道理,以及我们给自己立下的flag,都属于理性自我的范畴,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会不会真的去做,理性的我就管不着了,需要看看感性的我的脸色,感性才是行动的“精神发动机”。
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从这个角度看,因为道理不会让我们持续产生行动的动力,如果知道正确的道理就能发生改变,那对小孩子的管教或者对员工的管理就太容易了,浩瀚的儿童心理学和管理学岂不是显得多余。
应该怎么办才能调动感性的力量呢?当然方法有很多种,这次咱们只说其中一种,那就是“最小行动”。
所谓“最小行动”就是把关注点放在现在,先做起来,而不要试图要求自己一直坚持或者立马做到完美。
为什么“最小行动”有效呢?因为人是经验的动物,我们或多或少都是经验主义者,我们过去认定的事、过去形成的价值观等,都会构成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我们所有思维和行为的依据,凡是跟我们已有的经验吻合的事物,我们就倾向于相信,凡是与已有的经验不符合的事物,我们通常第一反应是抵触。
“最小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很小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经验,如果这些经验让自己觉得体验很好,那感性的我就会对做这件事产生快感,也就更容易在未来坚持这件事时给我们提供动力。
比如说戒烟戒酒,如果某个资深烟民酒友突然决定戒烟戒酒,说从此不再沾烟酒,除非是有巨大的外界压力存在,不然很可能后果就是坚守一段时间后溃败。在美国,很多人嗜酒成瘾,但有个组织叫“美国匿名戒酒者协会”,他们已经成功帮助数以万计的会员成功戒酒,他们的方法就是,你当前的目标是在未来24小时内不喝酒就可以,如果能做到,那目标就算完成了,24小时之后,如果你想喝酒,那就继续喝,如果还能坚持,那就再定一个24小时不喝酒的小目标,如此循环往复……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很多嗜酒成瘾的人敢于走出戒酒这一步,并最终完成戒酒。
又比如开头所说的立flag,如果今年有20个目标需要去完成,那大概率我一个都不会去做,还没开始就被吓趴下了,正确的方法可以参考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做法,扎克伯格也会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在自己Facebook上给自己立flag,但是他的特点是,每年都只立一个flag,比如说:
2009年,每天戴领带上班
2010年,学习汉语
2011年,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的肉
2012年,每天写代码
2013年,每天认识一个除Facebook员工之外的人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新书
2016年,全年跑步365英里
2017年,走遍和拜访美国的每一个州
2018年,修复Facebook的重要问题
2019年,发起一系列公开讨论,交流未来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迄今为止,扎克伯克每年立的flag从来没有失败过,全部完成!
所以说,在考虑培养一个新习惯时,可以不用强求一步到位,可以先做出一些小小的行动,让自己对这个新的习惯产生好的体验,让感性给自己足够多的动力,然后慢慢地提高要求,实现华丽的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