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感兴趣非常久了。我最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是注意到有一个小朋友,经常会因为对方不经意间碰了一下等等,就大声喊“太讨厌了,走开”“打我干什么”等等。`
而很明显,对方并不是有意地,甚至很多时候是在表示善意。比这个小朋友年龄小的孩子,也许都可以判断出来,对方的意图,可是这个孩子总是非常激烈地反应。
常常对方小朋友听到后,要么会大哭,要么会很生气和委屈。不欢而散。无形中,也增加了很多社交冲突。
我一直觉得,这种行为这是在过度负向解读,缺少的是正确解读社交环境的能力。这个问题,我以前提到过,点击这里:仅仅说抱歉对不起就可以吗?
图片来自网络;传达和收到的不一致正确解读社交环境的能力
正确解读社交环境,是指能够理解同伴的需求、动机和行为,以及自己的举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所以,这种能力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解对方,一方面是清楚自己的行为后果。
1.不必要的社交冲突:
但是不会解读社交环境的孩子,往往错误理解对方的用意,对同伴的好意报以敌对。这种错误解读,就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社交冲突,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失去朋友和很多机会。
2.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后果:
而且,错误解读社交环境的孩子,自己往往有过激反应。而且他会认为自己是在“正当防卫”,所以,就不能够清晰认知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给自己和给对方。
图片来自网络3.父母容易忽视:
在学龄前幼儿时期,可能这种错误解读,会显示出一些“优势”,比方,孩子不吃亏,总是能把别人惹哭,但他自己不会受到影响。
或者是这个行为的严重性没有打人咬人等等那么明显,即使是对孩子要求很高的父母,也未必会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很多学龄前孩子的家长可能并不太能够注意这个行为。
4.影响社交,甚至会受到同伴排斥:
如果学龄前这种后果还不严重的话,到小学以后,随着孩子以及周围同伴年龄与能力的增长,周围的伙伴会迅速判别出来,这个人好不好相处,我要不要和他玩。
因为总是被过度负向解读,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总是有人把你往坏的方面想,是不是心里很难受。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最终,会导致,孩子在交友方面的困难。如果加上其他攻击性行为,有可能会受到排斥。
图片来自网络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不能正确解读小伙伴传递的信息,不能理解同伴的感受,不能解读社交环境?常常错误地认为同伴的行为是故意的或者敌对的呢?
为什么:社会观察能力弱
1.扭曲认知假设:
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扭曲认知假设。有的孩子会在没有任何缘由的情况下,表现出敌意的倾向。比方不小心被碰了一下,就大喊大叫等激烈的反应,甚至可能真的去言语攻击或者身体攻击对方,坚持认为对方是故意的,对方有敌意。
是因为孩子可能社会观察能力弱,很难正确的理解别的孩子表达出的社交暗示。比方对方的表情有没有恶意,对方的说话语调有没有恶意。也有人将这种行为,称为“敌意归因偏差”。
但是上面的假设,我思考了很久,觉得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上面的假说只是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思考了很久以后,我觉得上面的假说,需要延伸解释,最终还是要回到更基础的层面。
图片来自网络2.延伸解释:
一般在解释孩子的各种行为时,比较被大家认同的观点都是“生理因素(遗传)+后天习得”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总是错误认知社交环境的孩子,社会观察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也是这两方面。
一方面是先天气质里,就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烈的情绪,更极端的反应,而且一旦产生激烈情绪就很难消除平复等等。
一方面可能是后天环境教养。面对这样的孩子,可能他更需要的是“合适地引导训练”,但是这一点是需要很高的养育技巧和能力的。一般父母的养育方式,可能是很溺爱或者很严厉,或者就是教育不到点上。
而且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也很难不被他激怒。父母的愤怒和惩罚,甚至是恐惧,害怕孩子成为有暴力或者攻击倾向的人,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反应,叫喊,更加挑衅的行为,直到“父母屈服”。然后新一轮的战斗又会开始,无限循环的恶性循环!
图片来自网络3.孩子不被正确解读:
无论是溺爱,还是严厉愤怒惩罚恐惧的教养手段,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没有学会他最缺少的能力,也就是如何正确解读对方。
因为父母显然也没有能正确解读他。孩子的内心也充满了委屈,会更关注自己的紧张情绪,而不是别人与对方此时的感受。
大白话一点来讲就是,他先天这方面能力就弱,后天也因为这方面能力弱,给他的父母带来了很多挑战和疲惫,父母也没有能力来替他完善这方面的能力。或者没有能力给他示范,如何才是正确解读社交环境,解读对方。
因为他这道题太难了,解读他,超出了普通父母的水平。父母不正确解读孩子,孩子也就无法亲身感受到底什么是正确解读对方,所以,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片来自网络为什么:换位思考能力弱
除了前面的假说,不能解读社交环境的孩子,本质来讲,我觉得是换位思考能力的缺乏。
换位思考能力需要①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行为感受,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②还需要从不同的认知角度看问题;③以及在考虑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考虑他人的想法,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
而很显然,不能解读社交环境的孩子,是不具备这三点能力的任何一条。当然这三点能力很难。
他们第一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行为感受,所以会立即大喊大叫甚至出手打人;也肯定不具备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更不会反思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总是认为“我就是对的,他就是故意要攻击我”。
不能正确理解社交环境的孩子,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会立即判断当下模糊的情况是敌意行为,对方是故意在“害自己”。得出(错误的)结论以后,就开始对对方攻击,大喊大叫,甚至真的出手。
这才是他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本质。不会想对方,不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时时刻刻都只想着自己,而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负向行为。
可能有人会说,换位思考能力要到五六岁六七岁以后才会具备。但是任何一种能力的萌芽,都会提前很久。显然,他们还没有怎么萌芽。下次有机会单独写换位思考能力时,会呈现一下,换位思考能力的萌芽是在什么时期,有什么实验来证明。
图片来自网络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引导他们,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呢?
如何引导
1.为他们更准确地解读社交环境:
孩子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最能直接帮助的,无疑是,在每一次他们错误解读后,及时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
“她想吃你的饼干,所以,她问了你可不可以吃,你没有回答。她就以为可以吃,所以,就拿了一片饼干。这不是偷,也不是抢你的饼干。而是,她询问以后,你没有回答,以为你同意了。她是没有恶意的,希望你能理解。”
“刚刚,小朋友走过去,把你撞倒了。你很生气。你以为他是故意的。其实是因为刚刚一下子小朋友太多了,这里路又比较窄,所以,他也是被其他人撞了一下,不小心撞倒你了。他不是故意的。”
“刚刚小朋友想和你玩,就把球踢过来了,想和你一起踢球。你以为他是用球砸你,所以,你很生气,就用很大力将球重重地踢远了。还大声朝着小朋友喊滚开。小朋友听了很伤心很伤心,伤心地都哭了。他觉得受到了伤害。明明想表达善意和你一起玩,却被你这样误解。”
向孩子正确解释社交环境的要点:
①客观描述过程;我觉得有必要以后,写一写什么叫做客观。客观,简单来讲,就是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你的观点。我们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做客观事实。
②语气平和:这只是向孩子解释刚刚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对孩子的评判;
③描述孩子的想法和思维过程:让孩子知道他刚刚是怎么想的,这有助于他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内心。因为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先反击了再说。行为远远超过思考。
④描述对方的心理过程和感受: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体会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所以,要向孩子描述对方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了什么后果。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体会对方的感受,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件事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2.帮助孩子练习识别社交暗示的机会:
除了上述,事情当下发生时,对孩子做一些及时的解释以外。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练习如何识别社交暗示。
①语气语调: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语气语调,哪一些是攻击性的,哪一些是友善的。模仿大声喊叫,模仿友善的语调等等,让孩子知道这些语调间的差别。攻击性语调非常伤人,并不只是具体的语言伤人。
②面部表情:帮助孩子识别对方的面部表情,哪一些是攻击性的,哪一些是友善的。比方狠狠瞪着对方的面部表情,平静的面部表情,微笑的面部表情等等。
③话语用词:帮助孩子识别对方的话语用词,哪一些是攻击性的,哪一些是友善的。“滚开”“信不信我踹你”“你是大傻蛋”等等。
这些分析,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对方做出什么行为,是在表示友好或者敌意。也是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原来表达出来是这种效果。
孩子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明确认知的。也就是说,他做出了攻击性行为,但他自己可能并不认为是那样。上面的一些列分析,也是在让孩子知道,他经常做的这些行为,都是具有攻击性的,会让小朋友离他越来越远。
图片来自网络3.角色扮演:
除了分析以外,也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些社交情境,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思考怎么应对。可以是用玩偶代替,拿几个玩偶,代表几个小朋友,帮助孩子理解具体的社交情境。
角色扮演,我们之前提过很多次,也是儿童游戏力的一种。游戏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和领悟。比方拿一只小狗玩偶,和小鸭子玩偶。小鸭子想找小狗玩,拍了拍小狗,小狗暴跳如雷,就“汪汪汪”要咬小鸭子等等。
这种具体情境,会更有利于孩子理解,因为是站在局外的角度。也因为是游戏,孩子会觉得有趣。可以在家试试。
4.鼓励孩子从对方角度看问题:
这一点可以结合前面的几点。在帮助孩子分析社交环境时,在和孩子分析各种社交暗示时,在角色扮演过程时,可以加入这一点:“你觉得他把球踢过来,是想故意砸他,还是想和他一起玩?”“如果小狗朝着小鸭子大喊大叫,还去咬他,你觉得小鸭子会怎么想,有什么感受?”
这些鼓励与引导,会慢慢帮助孩子从其他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仅仅是他能想到的自己的角度。
图片来自网络5.练习非攻击性反应:
①练习;
在孩子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了社交情境以后,可以帮助孩子练习非攻击性的反应。因为会攻击的孩子,包括今天讲的不能正确解读社交环境的孩子,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攻击性的。
他们需要练习都还有哪些非攻击性的行为表现。这些练习,会慢慢帮助他们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正确反应。
“她拿了你的饼干,但是你还没有同意。你觉得除了吼她,生气以外,还可以怎么做?”
“她抓了你的书包一下,你觉得你除了使劲把她推倒以外,你还可以怎么做?”
②分析:
孩子可能会提出很多提议或者建议,那么接下来,也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些建议:“你说你可以把饼干拿起来跑走,是,这种方法,比朝着她大吼要好多了,你想出来一个更好的办法了。那么你跑走以后,她会不会跟过来呢?因为她还不知道你不想让她吃饼干。”
“她抓了你的书包,你说你还可以朝她吐口水,那会让她知道你不喜欢别人抓你的书包。可是,如果你朝她吐口水的话,她可能很生气,然后,你们还是有可能会打起来。和小朋友打架,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孩子这些思考过程,最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如果,他可以想到好的方法,当然更好。如果没有,父母也可以自己提供一些方法:“你可以跟她说,你要询问我同不同意你吃我的饼干,我同意以后,你才可以吃。这样小朋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她知道了你的要求,你也没有伤害她。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你可以告诉她,不要抓我的书包,我刚差点摔倒了。你可以走到我面前,跟我打招呼。”
图片来自网络6.强化or睁眼说瞎话:
①如果孩子有进步了:一定及时告诉他,他的进步,通过描述细节进行强化:“刚刚小朋友碰了你一下,你理解他是想和你一起玩,就拉着他的手,一起玩了起来。你进步了,成功地理解了小朋友的想法(意图)。”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点击这里:基础题┃你会表扬鼓励吗?
②如果孩子没有进步:或者长时间没有明显好行为表现,也可以睁眼说瞎话,给孩子创造机会:“哎呀,妈妈这几天注意到,你现在和小朋友交往,总是能够很快理解小朋友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善意。迅速和他们玩在一起。你真的进步了。”
这种睁眼说瞎话,其实也是在表达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孩子肯定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无形中,也增加了孩子的信心,“我可以做到,妈妈说我都已经做到了”。
所以,如果看不到进步,不妨自己人为制造一个。以前写过,点击这里:包治百病|打人骂人抢东西不写作业撒泼打滚......有一招几乎包治百病
图片来自网络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这个话题可能比较小众,因为可能一般情况下,我们也注意不到。
最后,我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心中充满快乐幸福的人,会无缘无故就攻击他人。所以,如果还停留在“孩子攻击他人,是在占便宜”的父母和养育者,快点看到孩子行为背后,发出的“求救”信号吧。
他不是在攻击别人,他是在向你求救:“爸爸妈妈,快看看我,我很痛苦!我都这么痛苦了,你们怎么还看不到?”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2.案例分析|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记录,强烈情绪的案例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