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后面背靠着一座小山,一座温柔而娴雅的小山,一座默默无闻的不知道名字的小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树互相拥挤着,呼吸着阳光,山脚温柔地依偎着一条咕噜咕噜哼着歌的小溪。家如同襄阳二十里隆中的诸葛草庐,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
每逢晚饭后,总喜欢爬上这座小山,散步,追夕阳。信手携一本书,到了山顶,先是欣赏一下徐徐坠落的残阳,也感受下一天将逝的那种内心涌出的莫可名状的丝丝涟漪。山脚下牛儿叫唤着悠然自得地跟着主人回家的时候,村子里陆续升起了炊烟袅袅,飘飘忽忽,一切静谧而安详。远处依旧是苍茫一片层层叠叠的连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日暮之时才独有的那种浑厚的穿不透的苍茫里,模模糊糊地一切如烟似梦地缠绕,缠绕….
一天过去了,我呢,有成长吗?有变化吗?多数时候,总是黯然神伤的发现,我还是去年的我,昨天的我。心依旧那么浮躁,读不了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读不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不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读不了大部头的《资治通鉴》。好不容易在旧书市场花一百元淘来的《资治通鉴》,买来后却再也没有翻过,让它独立蒙尘喟然叹息。不知何时,已不再那么爱读书,曾今的那些激荡心灵的经典,到如今,于我,已形同陌路。或许已经习惯了慵懒的生活步调,如同前朝的没落贵族,习惯性地延续着曾今的繁华梦。然,向来从外看似繁华,其实往往内心颓废。安逸的生活最易消磨青春的锐气,没有激情的岁月形容必定枯槁。 回忆变空白是因为没有刻骨铭心的痛苦,吃不得苦头是因为长期生长在温室。书,非借而不能读。轻易就拥有的必不会珍惜,没有经历痛苦自然很难享受欢乐。天道向来是物极必反,损有余而补不足,自古皆然。
我想我还是讨厌一成不变的,如同讨厌我所工作的那个没有冬天的灯红酒绿的城市-没有分明的四季,天永远是那样灰蒙蒙的,没有雪落纷纷,没有黄叶翻飞,没有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只有钢精水泥单调而重复地堆砌起的一座座城堡,将城市割裂成一片片的,他们说那叫小区。
还是习惯性携一本书,饱食之后,上山走走,即使看不下去也要附庸风雅装模作样随便翻翻。每逢暮色临近之时,邻家的牛浑厚的呼唤,仿佛在送别刚逝去的这一天,也徒增了我的伤感。
我思量着,我的日子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在指尖溜走,有些想哭的冲动,分明痛苦,眼泪却无法流下来。我发觉,我早已过了可以随意流泪的年纪,或许泪腺早已彻底干涸,如同风干的岁月。
夕阳慢慢染红了天际的云,如同红彤彤的牡丹花,它即使逝去,临走前也要留下了最灿烂的一抹余光。我忽然特别崇拜太阳,永远那么恣意汪洋,激情四射,循着自己的轨迹孜孜不倦。太阳的一天,也如同人的一生,喷薄的旭日如同初生的婴儿,中午炽烈艳丽如同人到中年事业有成,晚则如落日的黄昏黯然逝去。天地万物之理竟如出一辙,冥冥之中都有其定数,盛衰交替,最后都难逃消亡的命运。
我的书还在手中,《资治通鉴》,它讲的是历代王朝的盛衰之理,这一切我似乎早已幡然领悟。或许有些书本是多余,世界本来的道理一直都摆在那里,自然诉说,天然昭视。它那么简单的躺在那里,而我们总是太多地牵强附会,如是有了书,有了卷,有了图书馆,有了数据库,庞大而浩瀚,无穷接着无穷,没完没了。简单变成了复杂,复杂变得更复杂。复杂无处不在,我们在选择中选择,在焦虑中焦虑,在痛苦中痛苦。我总期待有一天,世界突然归零,恢复远古洪荒时的安静,没有汽车尾气,没有霓虹闪烁。那时我们都将归零,却过得恬淡而舒适,采菊东篱,悠然看南山的风景。
时间在快速远去,向着又一个黎明进发….
我日复一日地在我的后山之巅看着时光渐行渐远,总有重复不断的留恋。我渴望美丽的容颜不老,充沛的精力经久而不衰,爱情永远守候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就像现在这样,每日夕阳落山的时候,登临我的后山,看日落的余晖,听晚风清唱,看岁月慢慢掠过我的青丝,感受着,惊叹着,悔恨着,反思着,醒悟着,困惑着,又豁然开朗着…如此循环往复......
散文‖ 我的后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