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篱记人生几何?工作生活
《锦江街巷》217:沙河畔的修鞋匠

《锦江街巷》217:沙河畔的修鞋匠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6-20 15:13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王   瑾;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皮鞋,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这一点可从“鞋”、“靴”的部首为“革”看出,说明鞋子是和皮革有关的,而有具体文字描述的可追溯至殷周。穿衣着履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诗人崔涯在《云溪友议》中云:

      布袍皮袄火烧毡,

      纸补箜篌麻接弦;

      更著一双皮屐子,

      纥梯纥榻到门前。

      可见到了唐代,连女人都开始穿上了皮鞋。《笑林广记》中亦有“削足适履”的成语,证明了古代早已有卖鞋的鞋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洋人把西式皮鞋带入了中国,修鞋这一行当就发展了起来。

            尽管修鞋匠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不断“修补”着岁月的印记,却因为工种的“卑微”而时常被忽略,如今,修鞋已是现代都市中不为常见的一个行当。

    修鞋匠(完璧摄影)

            在成都沙河畔,有一位叫李世有的修鞋匠,便是城市修鞋行当中的少有的一员。

      马扎、鸭嘴铁拐、针线、机器、木制工具箱、围裙、劳动布衣裤、黝黑的脸、沟壑般的皱纹……城市的角落,这些传统的符号无不昭示着岁月的痕迹。

            “起初是为了学一门手艺赖以生存,没想到这一修鞋就修了一辈子。”李师傅今年68岁,从16岁起在四川乐至学艺,到1991年来成都发展,如今已有50多年的修鞋“工龄”。

      李师傅说,首先对于修鞋的钉、修、补、换、缝、接、粘、改等技术,得掌握相当娴熟才行。其次,修鞋的关键还在于细心与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裂口的缝合,选择合适颜色的线,安排恰当的针脚距离,掌握好缝补时的力度;细致对待每一个断层的粘接,什么质地用什么胶水,什么胶水在什么时机粘接,这一切都得抢到火候上,欠则不牢,过则不粘;合理对待每一个配件的更换,配件更换考虑要周到,根据客户的需求,鞋子的价格质量等因素,合理安排,配件准备要齐全,配件短缺就将失去一单生意,甚至客人永远不再光顾……

      不同质地的鞋,不同花色的鞋,不同样式的鞋,不同型号的鞋,如一艘艘归港的船,停泊在李师傅的视野内,静静等待。

      那些鞋,有掉跟儿的,有磨底儿的,有裂帮儿的,有损沿儿的,甚至还有面底分离的……手里的刀剪响动一阵,在机器上纫了针,穿了线,手一摇,破裂处就细密了针脚,然后修饰一番,鞋就愈合了“伤口”,重现了“神采”;有的鞋失落了部件,李师傅就打开他的工具箱,挑选着,比较着,然后,把鸭嘴铁拐夹在膝间,撑了鞋,铆了钉,小锤叮当,清脆悦耳,霎时就还原了那鞋原本的“面目”。

      鞋的主人来了,验了鞋,就不由得称赞李师傅的手艺。他们告诉我,正是由于李师傅如此地细心与敬业,才有了这多年来的信誉保证,才有了这多年来不改的“根据地”。

            多少年了,每天清晨8点到晚上8点,李师傅坐在沙河畔,守着他的摊,修着鞋,却从没为价钱争过什么。他知道,来修鞋的男女老少是不在乎这几个小钱的。凭他这些年来的手艺与信誉,若开口要价,也是在情理之中。李师傅很满意,固守着他的理念。

      春季有花飞,夏日有荫垂,秋天有虫吟,冬节有雪舞。

            岁月可以磨蚀鞋子,却不能磨蚀行程,每一双走路的鞋,都是走在岁月里。李师傅说他有责任维系这一传统——为了让人们走得更远,更舒适,更轻快,修鞋是他的人生的起点,也将成为他一辈子的归宿。

    老街鞋匠(完璧摄影)

          (下篇:《滑杆和鸡公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17:沙河畔的修鞋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y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