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本质是共同体。社群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共同体思维,从共同体的视角来思考社群的构建与运营,发展与变现。社群思维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价值实现。
社群思维至少包括三种思维,即共振思维、利他思维、裂变思维,这三种思维恰好对应社群的构建、运营和发展三个阶段。
一、共振思维
物理学让我们知道,同频共振;人际学让我们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
社群必不可少的三个思维——如何建立社群生命共同体社群首先是一群志间道合的人的聚集地,其次也是连接信息、服务、内容和商品的载体。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认为,强有力的部落群体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相似的文化、频繁的互动以及共同的利益。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价值和价值观输出,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基于共同利益建立自己的社群阵地。社群要有自己的价值观。群主只有不断地划外传播自己的理念、态度和价值主张,才能吸引更多的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加入社群。
社群的内核至关重要,社群的内核就是这个社群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就像滚雪球一样,雪球能滚多大,除了雪之外,还取决于最初的内核有多结实。社群成员只有高度认可社群发起人,高度认可群文化,才能忠诚于这个社群。
社群运营者首先要确定一个社群的价值观,乌合之众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对”的人聚在一起,才能获得“对”的信息。如果什么样的用户都接受,反而会降低社群成员的用户体验。社群的打造最关键的是通过价值吸引、价值观的筛选达成关系连接,关系的质量决定社群的质量。
现代量子力学证明了人和万物都有振动频率,振动频率相同的事物会互相吸引甚至引起共鸣,从而“同频共振”。同样,我们的意念、思想、情绪具有可感知的能量,我们的脑电波也会不断地产生振动频率,影响其他同样在振动的事物。
二、利他思维
先交朋友,后谈生意。先有交情,后有交易。先有认同,才有合同。
社群必不可少的三个思维——如何建立社群生命共同体对于社群而言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制约和阻碍社群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如果要盖一座高楼大厦,最开始要做的事是什么?是设法搬砖、拉水泥、买钢筋,还是出设计图?同样,在社群构建初期,是要四处拉人头、搞活动,还是要设计社群体系?答案不言而喻。
为什么现在很多社群运营举步维艰?就是因为很多社群只谈生意,或者只是以交朋友的名义谈生意,没想交朋友。交朋友跟谈生意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运营规则,跟朋友如何相处,自然是以诚相待,给朋友很好的东西,不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而做生意就不一样了,消费者肯定要看你的产品有没有特色,性价比高不高,要计较价格和品质。所以,如果直接谈生意,彼此就是零和博弈的父系,这样生意反而更难做,因为成不了朋友,就很难达成持续性交易。因此,要想运营好社群,必须要有利他思维,什么是利他思维,就是成人达己的思维,要先成就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满足对方所需,为对方创造价值。
要想真正地理解社群的本质,仅仅知道社群是什么、怎么做还远远不够,要有社群思维,什么是社群思维?社群看中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社群看中的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持续的复购与口碑推荐:社群看中的不是单一的产品需求,而是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所以,社群思维用一句通俗的话表达就是“先交朋友,后谈生意”,而很多传统生意的逻辑是“只谈交易,不谈感情”。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和价值取向。
社群运营的成功秘诀有两个:对外而言,以客户为中心;对内而言,以奋斗者为本。
三、裂变思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社群必不可少的三个思维——如何建立社群生命共同体传统思维与社群思维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呢?简单来讲,传统思维就是“圈钱思维”,以产品为中心,赚产品差价。社群思维则是“圈人”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如果说传统思维类似于我们自己去挑水,那么社群思维就有点类似挖井:建立一个社群相当于挖了一口井,建了一个管道。当井挖好以后就不需要再千辛万苦地跑那么远去挑水了。当一个社群有了几万、几十万的粉丝以后,全心全意为这群人服务,悉心照顾好这群人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其前期构建社群、运营社群、满足用户需求、影响用户思维其实就是挖井的过程。
组建社群的原理有点类似养鱼,首先建一个鱼塘,这相当于把种子用户拉入一个群;其次,投放饲料喂鱼,这相当于提供社群内容和社群活动,跟用户交朋友,让用户跟用户成为朋友;最后,通过这群鱼苗繁殖出更多的鱼,这相当于社群的裂变和复制。
小米的案例就证实了这一点,小米最初的种子用户只有100位,在不到五年的时间,米粉的数量已达几千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