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识分子

作者: 山巅一寺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14:49 被阅读1362次
    郦波老师

    第一次听郦波老师的学术演讲,蛮惊艳的:不愧为是百家讲坛的!

    这是在合肥学院的第四届全国传承和发展孔子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该会由安徽省孔子后裔联谊会主办,郦老师以儒家和孔子为题,儒雅外表,加上爆料式的旁证博引、近乎专业的唱段,自然赢得阵阵掌声。

    资料称,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毕业,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一直是电视红人,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同时也是每日一微博(3804条)、粉丝65万的网络大V。

    郦老师一开始就爆料自己是“儒家知识分子”,同时说自己在演绎解读历史人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带入感,至今在百家讲坛说过的有张居正、戚继光、于谦、海瑞、曾国藩、王阳明。我估计郦老师有机会还会讲谢安和苏东坡,因为谢、苏、曾、王是他崇拜的四大古人。

    郦老师讲孔子的带入感,很显然。

    他身为教授,是南师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也有不少为硕士,将来会有博士,还去德国莱比锡、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等地讲学。当董卿问及,郦老师是否因为电视节目的时间影响学校教学时,郦老师“机智”回答寓教于乐、大众教育是孔夫子真传,如果夫子再世,也会TV秀。

    郦老师来合肥讲课前,刚刚为中纪委上课。最近演讲王阳明之后,也很有机会与很高层的人探讨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等治国方略,毕竟“今上”屡次发声,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建立文化自信。

    在郦老师的精彩两小时中,有一个独到的对孔夫子体验式的认识-----除了论语,他研读《孔子家语》,“夫子不歌者则哭,不哭者则歌”,他觉得孔子生活中,有“哭”和“歌”两个习惯,合上鲁迅的一句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思痛后的”。

    郦老师精彩的演绎了“苛政猛于虎”[1]这篇语文课,除了很好的普及了“式”,手扶马车前把,是儒家表示庄重的礼仪,还让大家信服“孔子精通音律,到了听懂人心的境界”:孔子从妇人的哭声中,听出了三种哀伤一种无奈:前年公公被老虎咬死、去年老公被老虎咬死、今年是儿子被老虎咬死,但是为何依旧居于险地,是因为“此地无税”。

    而郦老师的两次哭,很是感人,一次是扶墙而泣,珠海容闳[2]故居,只剩下一面垃圾围困的断墙,他悲愤交集,扶墙而泣;第二次是扶树而泣,东林寺住持大安法师在虎溪[3]欲劝其出家,郦老师“悲欣交集”,扶树而泣。

    他现场献声两次,带入感的演绎了郦老师可以“长歌当哭”:一次是京剧杨四郎的“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京剧之哭腔中,有拖音和最后的泣不成声;另一次是用汉调,演绎了孔夫子的遗言短诗“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4]。后面这次,让我非常好奇,觉得,也许以后的诗经都是可以用这种诵唱的方式,这倒可能是找回了六艺六经中的“乐经”?!

    郦波老师以“儒家知识分子”自许,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士大夫和“儒释道三教合一”论据。

    儒家知识分子就是士大夫,是一个橄榄球社会结构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是经济角度的,确定经济的走向;而士大夫是文化角度的,是确定社会价值观的走向。】“士大夫”是孔子所创。天不生仲尼,万物如长夜!春秋当时的社会分层,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士,而夫子之后,才有士大夫。大夫者,大人也。“儒”在当时是一个职业【小人儒】,就是殓尸官,是直面生死的。而孔子设立私学,亲自课程改革,把小六艺提升到大六艺,从而把小人儒上升到大人儒,乃至士大夫,而且确定了士大夫的境界是“君子”。

    从小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课程看,这是公务员课程,培养的人是“为王者服务”,而大六艺的周礼,打破了国家祭祀用的礼,是“不学礼无以立”的每个人必须的礼、乐经可惜不得见,但是孔子是与莫扎特相当的音乐家、尚书,是文章经典范本、春秋是历史书、易经是哲学书,合起来就是“文史哲”。

    孔子当时从西周封建制度的重建,跨越到了“人的塑造”,具体是说,谁去重建西周封建社会秩序,是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如何崛起,比如培养他们,有教无类。

    儒家知识分子,士大夫,首先是人本主义的,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就是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一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许是伏尔泰[5]一生机器崇拜孔子的缘故。

    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的观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伏尔泰的偶像是孔子。启蒙主义的两大基石是希腊文化的文艺复兴和实验主义。

    而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特色。宗教如何合一?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可以合一吗?逻辑上不能,因为所有这些宗教都有一个万能的“神”,归根结缔是“排他的”。【易中天的“信仰”定义,就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儒、佛、道三个“宗教”的教主,都不是超自然和超世俗的,所以按说,都不是宗教,所以谈不上信仰】而中国儒释道,相安无事的并存,是因为儒家一开始就是关注直面生死、变成了一种哲学观。

    郦老师是非常喜欢苏东坡的,所以,他东坡的临终直播[6]为例,确定了自己的安身立命在儒家,而不是佛家道家。郦老师的两个小时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精彩演讲,其“知行合一”的叙述方式,其结论就是:当下知识分子当以“儒家知识分子”为追求目标,就像当年孔夫子教导三千弟子当以“君子”为目标-----而且当下社会,儒家知识分子的好时代到来了。

    也许是真的如此。本次活动最后是请91高龄的孔德墉老先生发言。

    自称九零后的德墉会长,脱稿说刚才听了郦波老师的发言后,很是激动,很感动,“我现在的脑子是乱的”,之后回顾了知识分之在中国,已经N多年很少“做对了”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架在天安门广场,以“袁世凯的重外孙、孔祥熙的重孙、中国最大地主”等等为牌子做批斗的经历,回顾以后,直接说十八大以后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形势,表扬了安徽省孔氏宗亲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用更多的方式,文字的和视屏的、现场的和网络的等多种方式来发展儒学。

    郦老师和德墉会长,一个45岁,一个是91岁,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的人,都在阐述公元前550年的一个人创立的儒家。

    当下的儒家知识分子,如何做,才是做对了?

    按照郦老师的观点,(在场)每个人都可以做儒家知识分子,因为只要理解论语的第一章的三句话就可以,“三句论语育天下”:

    学而时习之,不用说,就是不断学习。郦老师的说法,与西方宗教不同,我们的祖先崇拜、先贤崇拜、薪火相传是中国特色之一,我们通过学习崇拜者、成为崇拜者最后超越崇拜者,比如历代儒将的传承,文天祥à于谦à王阳明à袁崇焕,他们的小宇宙从“托梦”开始。

    有朋自远方来:郦老师的“小学”功夫说,朋是两个圭在一起,就是两位佩玉的君子在一起。儒家知识分子是一个阶层。

    人不知而不愠,郦老师的解释是“做儒家知识分子,要有底线”。确实,人不知,就是不出名,不出名就不见利,不受名利诱惑。

    三句论语育天下,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极简版。

    在学术演讲的开始,儒家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词提出,到孔子“歌哭”,再到儒释道合一,那么儒家与西方的不同,难道就是“先贤”崇拜吗?郦老师用生动的故事,演绎了莱比锡大学“笔德.李”教授的总结,西方“他救”、东方“自救”。

    当时的掌声很响,我也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视角:基督教说人有原罪,上帝派他儿子赎了我们的罪,所以我们要听他的,未有上帝可以审判你的一辈子。而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世俗使我们们蒙尘,我们只有修身自身,擦拭我心,成圣成佛得道。

    郦波老师@合肥学院20170429

    掌声过后,合照、午餐,各地宗亲依依惜别,相约来年。

    在高铁上,我开始梳理用郦老师的“棒喝”来梳理自己对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解,猛然发觉我又一次落入“感性”思维中。实际上,一直以来“儒家知识分子”一直是困境一直在,这个困境确实是中国特色,而困境的源头是“知识分子的独立定位”---一个人有很大理想,但是自己无法实现,要说服他的老大给他权力,才能实现,所以他的方法是不断的说服,写文章,做小规模实验,让老大来赏识,然后获得特许,去干这件事。这位老大在权威、权力、社会地位上,就是生杀予夺的“老爸”,但是说服的口气又是“我做这个是为你(的江山)好!”。

    这个定位,耗尽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所有精力和才华。御用知识分子也好,王者师也好,so what。在这个时候,自救的方法是入佛得道,那才是真正的自救。李笔德教授确实看清楚了东方哲学的特色是“自救”,但是深一层看,是因为无法“救他”的自救。

    这一点,恰如儒家核心思想概念“仁”,是两个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异化,反而消逝了自我。关系变成了主体,而真正的主体不重要了,消逝了。张明和张小明是谁,不重要,只要我们知道张明是张小明的爸爸,我们一下子就明白张明和张小明了。这种“关系思维”习惯,其冷酷性也就体现出来。

    然而,让我们回眸数千年之前,孔子的年代,从他老人家五十五岁离开鲁国以后,他才真正完成了儒家核心概念,尤其是他六十五岁回国之后,他写春秋注周易,恰恰是想通了这个“独立”定位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卫灵公死后,没有回到卫国当官,也没有去楚受封成为楚国大夫……唯独留下几本教科书!

    孔夫子一脉至今已经81代,200多万人,应该以身作则做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可能需要知行合一的“自救”,孔鲋[7]也许是想通了,但是之后的人呢?

    儒家为核心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20几个原生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而且领先到公元1840,这个无论如何不是什么耻辱!也许我们缺少空间扩张性,但是具有良好的时间延续性,这个延续性,与儒家的象征三孔一直作为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的“独立”存在很有关系,不是吗?!

    儒家知识分子的自救,在于儒家文化的自救,在于儒家思想本身作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来“日用而不知”才是上上策。

    长歌当哭,源自道家,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回望也可以当归,儒家确实需要在“安身立命”四个字上,做具体的文章。而不是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条自救救人的线性思维所局限。

    [1]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

    [3]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4]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

    [5]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把外国先哲的格言写入宪法,这可算第一例。中国文明当时在法国受到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论语》中的经典如今十分醒目地镌刻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被誉为处理国家关系的“黄金法则”。)

    [6]北宋(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喃喃自语地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轼说了人生最末句话——“着力即差!”

    [7]孔鲋(约前264年-前208年):秦末儒生孔子的8世孙,居于魏国。晚年投奔陈胜,陈胜在陈郡(今河南淮阳)称王后,陈人或称子鲋,或称孔甲。孔鲋博通经史,与魏名士张耳陈余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仕秦,后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知识分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rf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