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素 问简友广场散文
《素问》——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素问》——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12:16 被阅读0次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1。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2。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痕。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僻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頗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注释】

1、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肾将寒邪移传于脾,脾寒则气血不通,故臃肿。脾寒,则胃气不畅,三阴不养,五脏缺养,则元气少,故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2、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nǜ:脾的热邪移传于肝,肝热,则不宁,则惊骇,肝,血之所生之地也,肝热,血躁,故易病鼽衄。鼽衄,指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证。

止一箴言

1、五脏者,一体而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和则共生,病则齐受,治则安顺,乱则寒热往来,阴阳不调,水火不容。故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医家曰:“天人合一。”是以天地万物之道而论人道也。老子曰:“法天象地,道法自然。”《道》曰:“圣人以天地万物之道而言人之道,以人之道促天地万物和谐共存之道。”天地者,无为而无不为矣,以其不自生,而能长生也,以其无私矣。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读:《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相关文章

  • 素问37 气厥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

  •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

  •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肝移...

  • 气厥论

    《气厥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一篇中医学论。本篇是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它一方面说明寒热...

  • 心病之因

    《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 后顾之忧

    小肠有热#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痔)。 ——《素问·气厥论》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

  • 素问45 厥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 【原文】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

  • 偶读《黄帝内经》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

  • 2019-11-23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素问·五营运大论》此欲因脉候以察天地之气也。)岐伯曰∶天地之...

  • 《黄帝内经 .素问. 气厥论篇第十七》

    【本章要点】 本篇是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它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可以为患多端;另一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问》——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xg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