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曲漫今日看点简书电影
这6部日剧带你重新认识死亡和人生

这6部日剧带你重新认识死亡和人生

作者: 蕉棠树下的小白 | 来源:发表于2017-03-04 16:35 被阅读1053次

我原将这个主题定义为“生命安宁的实现形式”,源于我去年看过的一本哲学书籍《生命安宁 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我从书中找到了慰藉,找到了放松,甚至找到了一些救赎。所以,我很想要分享“生命安宁”的概念。

就像我接下来要提到的几部日剧一样,在人生的起伏遭遇中,虽然有很多让人崩溃的灾厄,但终会找到一些让心灵安宁的生活形式。

然而,就在刚刚的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想的太幼稚,因为那只是我一时的、主观又片面的看法,既无法代表大众,甚至都不能代表下一刻的自己。所以我将主题改为“死亡和生活”。

我只想说,自出生开始,生活是人一生必经的过程,而死亡更是所有人必到的终点。而人与人之间最终显现的差异,全在于生命这个过程如何走,这一生如何去过活。

我只是以个人的理解为要推荐的日剧编排一个序列,显示的也只是我的思考倾向,所以并没有优劣之分。大家如感兴趣,可以按照我的推荐方式去欣赏,亦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二。

明天妈妈不在

《明天妈妈不在》-孩子的二次人生

人这一生,有两样是无法选择的,一是出生、一是死亡。死亡是终点,不必更多赘言。但出生不一样,出生是母亲给予孩子的最好馈赠-生命。然而,这一份馈赠若是被打上错误的烙印,极有可能变成孩子被迫背负上一生的苦痛。

虽然《明天妈妈不在》讲述的是4个孤儿的故事,貌似和死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母亲无疑是第一次生命。在失去了母亲的瞬间其实和死过一次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要把这部片称作“孩子的二次人生”。

虽然同是孤儿,但是每个孩子进入孤儿院的理由却都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一样,即第一次人生的发生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重新生活。可以说,第一次人生犹如这4个孤儿的另一个“母亲”,只是这个“母亲”能够为孩子孕育什么世界就很难说了。

“邮箱”是被遗弃的,究竟如何被遗弃的不得而知。但是从“邮箱”将和自己过去有关的东西全部扔掉就明白,第一次人生对她而言是桎梏,这桎梏既让她恨自己的母亲,又让她渴望母爱;这桎梏让她既惧怕别人的温暖,又渴盼一份温情。

在和孤儿院里同伴日常相处中,她温柔体贴,可一旦牵涉到收养的事,她马上变得冷静客观。虽然还是个孩子,她却早已知道,自己必须要独立坚强,有人可以依赖撒娇的生活从不属于她。

所以,”邮箱“第二次人生的开端是矛盾。

“钝器”是被妈妈弃养的。其实“钝器”的妈妈还在,因为卷入伤害事件,暂时无法和她生活在一起。”钝器“一直抱有希望,她的妈妈会回来接她。可“钝器”不知道的是,她以为很爱自己的妈妈,却更加重视她的男朋友。

因为在长期和母亲一起的生活中,她都不得不强迫自己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过度压抑的个性让她的心理产生了扭曲。当有一对很好的夫妇想要收养“钝器”的时候,她虽然心理不愿意,却无法说出口。后来还因此说谎,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

所以,"钝器"第二次人生的开端是扭曲。

“贫乏”的双亲是死于意外。4个孩子中她的遭遇最坎坷。对于没有体会过幸福的人,对家庭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幻想的层面。而“贫乏”却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经历了从极乐到极悲的过程。对她而言,上一秒还是一家团圆的快乐,下一秒就成了天人永隔的绝望。

虽然“贫乏”一直幻想着要被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这样的“理想双亲”收养,好像已经走出了丧亲之痛。可是她身边的人都明白,这样做只是为了逃避被收养的结果,“贫乏”从来不想要将父母的位置让给两个陌生人。她一日不改变自己关于“理想双亲”的憧憬,就证明她从未曾正视过父母的死亡。

所以,“贫乏”第二次人生的开端是假象。

“钢琴美”的双亲失踪了。4个孩子中,若说还有一个人算是快乐的,那就是她了。“钢琴美”原先的家境,学过一手的好钢琴。她的想法一直很简单,就想要找个能让她继续弹钢琴的家庭收养她。她平时的言谈举止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爱慕虚荣、肤浅任性的小丫头。

在“钢琴美”身上看不到被父母抛弃的阴影,她的目标始终坚定如一,就是要一直弹钢琴。应该说,她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考最少,烦恼最少,生活很轻松。

直到“钢琴美”参加一场大型的钢琴比赛,得知她的爸爸来到比赛现场后,连钢琴都顾不上弹,拼命的呼喊爸爸。这时,这个一直以来正向乐观的少女才显露出她最真实的情绪,钢琴什么的都不重要,她就是想要再一次见到她的家人。而弹钢琴,只不过是她唯一拥有的手段而已。

所以“钢琴美”第二次人生的开端是愿望。

最后,“邮箱”解开了心里的桎梏,“钝器”找回了内心的安宁,“贫乏”回归到真实的生活,“钢琴美”则实现了心底的愿望。对这些孩子而言,能够经历“死”后重生,拥有第二次人生,已经非常难得。然而这并不是结果,如何在第二次人生中好好生活更是她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喜欢的一位漫画家ヨネダコウ,在《无法碰触的爱》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失去父母小孩仍会长大,但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小孩”。

《我的乖乖女》(my girl)

《我的乖乖女》-一对父女的生活圆舞曲

有句古话叫做“血浓于水”,让人想当然的以为亲情是永远不可断绝的。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血浓于水的背后,需要长久而亲密的相处和沟通作为支撑。《我的乖乖女》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经由不断的试探和摸索、协调和沟通,一对父女在平凡的生活中,将感情逐渐升温的温馨故事。

在故事里,死亡向来都是最具震撼力,又最具戏剧性的情感诱因,父亲笠间正宗和女儿小春的相遇契机便是如此。一个从不知道自己有个女儿的父亲,和一个从没有真正接触过父亲的女儿,虽然被父女这一情感标签绑在一起,却避免不了被陌生感占据上风。

对大人和孩子来说,无论是生活习惯的协调、还是对彼此性格的探知,都是压在情感沟通这一重任上的屏障。再加上,小春因母亲死亡承受的痛苦和正宗对过去的难以释怀也混杂在一起。这份因情感而生的渴盼,却滋生出更多因情感而起的摩擦,更加难以做到互相理解。

父女二人该如何支撑彼此度过这段黑暗期。

作为女儿的小春,一个6岁小女孩,为了要陪伴在父亲身边,必须压抑失亲之痛,忍受住孤独和寂寞,幼嫩的心灵里交织着脆弱和坚强,又能支撑到几时。况且,和朝夕相处了6年的母亲不同,这个父亲是刚刚相逢的。

虽然小春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但生疏和客气依然是小春保护内心的藩篱,不能说任性的话,不能提任性的要求,必须要好好听话。因为她害怕父亲不会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作为父亲的正宗则恰恰相反,意外得知有个女儿已经是一种惊吓,同时还得知女友过世。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镇定,已是非常不易。所以,虽然不忍拒绝小春同住的要求,但这时的正宗也的确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小春的心情。

况且,对于父亲的身份还很陌生的他,知道自己有个女儿和实际感受到有个女儿,也需要时间去适应。

一段两个人都必须小心翼翼的生活可以说是必经之路,给父女二人平衡各自的感情留下了足够的适应空间。

当感情升温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让曾经隐忍不能发的矛盾爆发的程度,这才说明正宗和小春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父女。

那么,对正宗和小春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父女?父亲可以严厉的指责做错事女儿,而不必小心翼翼的说话。女儿可以毫不顾忌的撒娇,即使说些任性的话也不用担心被抛弃。这就是父女了。

对正宗和小春,什么又是一家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彼此依赖,彼此依靠。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做到坦率直言不隐瞒。父女两人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这就是《我的乖乖女》,描述的是一对父女从陌生走向亲密的生活物语。然而,更深一层要表达的则是,不要轻忽亲情自带的亲密属性,因为,这并不仅仅是一份理所当然存在的感情,而是更需要用心呵护培育的真情。

《Good Life》和《我的乖乖女》说的都是和亲情有关的故事,虽然主题相似,但两部剧的主基调却截然相反。

《我的乖乖女》的侧重点是描述一对父女的成长历程,经由不断努力最终收获了亲情硕果。

《Good Life》的侧重点则是父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Good Life》(我的傻爸爸)

《Good Life》-一对父子的砥砺前行

父爱和母爱的一点不同在于,自孩子在母亲身体里孕育开始,母爱的根芽就已经开始生长,等到孩子出生后,母爱也已经在血肉思想中凝结成形。而父亲不一样,父爱的真实感更多来自于新生儿的降临。这一段漫长的时间差距,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现实鸿沟。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原本就很容易把家庭抛在脑后,泽本大地就是如此。虽然欣喜于儿子的出生,但他的焦点始终都放在工作上,在妻子选择离婚后,他也并没有任何反省。

粗心大意、性格急躁、总是笨手笨脚,极少留出时间和儿子小羽相处沟通,处处细节里都显示着大地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这就是最初大地给人留下的印象,糟糕到极点。

现实生活的很多无奈就是,好事不常有,坏事却总会扎堆而来。

在离婚后,大地和小羽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是一团乱麻。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6岁的儿子,原本对于父亲应承担的责任就很生疏的大地,已经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小羽却在这时被确诊为白血病。对一个6岁的孩童而言,这是最残酷的折磨,对正在适应父亲身份的大地来说,亦是最沉重的打击。


病魔是一种最强烈的现实,能够毫无保留的折射出人的内心世界,坚强的、脆弱的、恐惧的、忧伤的。

对于大地而言,从适应父子的氛围到承担父亲的责任需要一个过渡期,小羽的患病则成为一种催化剂,让大地瞬间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父亲。因此,他才发现,过去的6年间错过了那么多和儿子相处的机会,失去了那么多能够陪伴儿子成长的时间。

为了小羽,大地彻夜不休查找救治白血病的资料;为了小羽,大地最终选择从公司离开,一心照顾儿子;为了小羽,大地独自忍耐着癌症的巨痛折磨;为了小羽,大地选择将儿子送回妻子身边。

即使他曾在父亲的位置有过疏忽,但看到现在的样子,谁还能说大地不是一个真正的父亲。父爱,或许和母爱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但是父爱的无私同样是如此深沉,厚重,绵绵不绝。

当然,《Good Life》除了表现父爱之外,同样也徐徐展开了一幅关于父子日常的生活画卷。

经由小羽的视角,展示出儿子对于父亲的一种天生的仰赖和憧憬,一种特别纯粹、真实的孺慕之情。

最初在大地面前保持一幅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心有期待却从不敢多言。随后,开始说出心里的想法。在医院里和同病房的小朋友相处时,模仿父亲做记者采访,逐渐将自己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外显出来。

之后,小羽能够自然地对着大地撒娇,向大地提出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无论是野餐还是水族馆,能够和父亲一起游玩,对于小羽而言就足够了。所谓的美梦成真,对希冀父亲陪伴的儿子来说,就是这样了。

当小羽在遭受剧痛侵蚀的时候,父子俩互相支撑着,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呵护和心疼,儿子对父亲的依赖和安慰,逐渐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觉得这是可以迅速将病魔击败的力量。

当大地独自等待死亡的时候,小羽的出现是一种希望。小羽的康复、小羽的坚强,小羽的陪伴,对病入膏肓的大地而言,是一种宽慰。虽然自己的生命尽头就在不远的地方,但儿子可以平安顺利的长大成人,这一生就已经无憾了。

《家族的形式》

《家族的形式》-和家庭、亲人、感情有关的生活物语

关于《家族的形式》,之前我就写过一篇观后感《戏如人生,三重疑问看家族的形式》,由此可见我对这部日剧是有多么的偏爱。其实偏爱的原因很简单,最初只是因为很喜欢大介和叶菜子各自展现出来的生活。

无论是永里大介的“独身城堡”还是熊谷叶菜子的“绿山墙安妮的理想世界”,都一份遗世独立的个性美。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任谁都会很向往吧。

所以,我原以为《家族的形式》是为了展现单身男女的独身生活美学。

随着剧情的推移,大介的父亲和叶菜子的母亲各自以不同的理由加入到两个人的生活里,将两个人的生活搅和的天翻地覆,同时,拉近了大介和叶菜子之间的距离。两人把彼此称之为战友,就是因为对各自家人的搞乱可以感同身受。

紧接着,大介和他父亲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大介母亲的离世是父子感情降至冰点的导火索,原本应该各自互不干涉的走过这一生,大介的父亲却主动来到大介身边。这是因为作为父亲明白儿子的想法,所以他不想要大介执拗于独身生活。

叶菜子和母亲之间虽然没有类似的隔阂,但是叶菜子在离婚后做出的单身选择还是让她母亲很是担心。她的母亲一心希望叶菜子能重新找到依靠,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叶菜子。但却不知,叶菜子为了不让她伤心,宁可一个人把离婚的难言之隐深藏在心里。母女二人为了彼此着想,却都做着背道而驰的事情。

这样一场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的感情角力,终究不会有人能够胜出,只会变成两败俱伤。于是,这样的契机就成为大介和叶菜子感情加温的催化剂。

所以,我又认为《家族的形式》是讲述单身男女邂逅的都市爱情童话。

然后就到了故事的高潮。大介得知父亲到了癌症末期,来找大介只是因为,想要在去世前解开大介心中的心结,想要把家庭的温暖传递给他,而这份温暖正是大介的父亲和母亲的感情见证。大介的父亲已经失去了挽回的机会,所以他更不希望大介放弃拥有家庭温暖的权利。

另一边,叶菜子最终还是和母亲坦言了自己离婚的真正原因。虽然母亲的心疼和难过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亲的亲人终于理解了自己,也让叶菜子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很多。跨越了自己设置在心里的桎梏,叶菜子的生活也总算可以重新启动了。

无论是大介还是叶菜子,虽然各自过着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但那只是一种保护自我的表象。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只有他们自己明白。正因为如此,他们只能跟随生活,听之任之,周而复始的走过每一天。

而两人父母的肆意乱来,看似是搅乱了他们平静安宁的生活,实际上却救赎了两人的内心。只有心里再度萌生出期待和希冀,未来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所以,《家族的形式》更在于传递一种家庭的力量。

虽然每个家庭的存在形式,各个家庭成员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有一颗为家人着想的心、一份能够同家人一起分担的体贴,那便是最佳的形式。

就像在结尾处,虽然大介喜欢一个人安静的喝啤酒,享受一份不被人打扰的宁谧。但当叶菜子主动靠过来时,大介也不会排斥和拒绝,而是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来迎接生活的改变。

《昨夜的咖喱 明日的面包》

《昨夜的咖喱 明日的面包》-终有一日,生活会重新开始

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这部日剧的名字叫做《昨夜的咖喱 明日的面包》,究竟是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还是单纯的指代了生活呢。我只知道,无论是咖喱,还是面包,都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食物,看着熟悉,吃起来总有一种会让人欲罢不能。

回到故事本身,在看全集的过程中,第一感受是致郁,第二感受则是治愈。而最终我只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终有一日,生活会重新开始”。这第三感受,便只是生活而已。

先说句众人耳朵都听出茧子的话,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对于普通人而言,最遥远的距离真的就是生死之间的永别。不过,对剧中的寺山彻子和她的公公寺山连太郎来说,的确又多了一层距离,“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在你身边”。

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告别才能做到真正的不留遗憾。最终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遗憾。

彻子的丈夫是因病离世,此后她就一直和公公一起生活,生活在彻子的丈夫和婆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个人相依为命,虽然不是父女,却有着比父女更为融洽的沟通和交流。而能够让他们如此坚持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对于故去之人的一份执念。

虽然彻子的丈夫、婆婆都已经不在人世,但只要她和公公还在,仿佛就能制造出一种幻觉,过去的时光能够重新回来。明明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只是自我放逐的安慰罢了。可彻子依然每日不停的更换佛龛前的贡食,然后和她公公两个人轮流吃那碗干硬的、冰凉的米饭。

只能说,一个人若是自己不想放开,那么生活一天和生活一年并没有什么差别。彻子和她的公公两个人便是如此。

这就是致郁。明明知道不可能,却总是无法选择放手。

正如我所喜欢的一本书《奇想之年》所说:“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

一个人不想要改变的时候生活必然不会出现变化,这也不代表生活总会一成不变。当内因无法产生驱动的时候,若外因足够强大,也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彻子的改变就源于这样一股从外涌入的潮水,一个是爱慕她的同事和一个陪伴她的公公。

彻子的公公是一个很单纯、很温和的老人,虽然经历了如此多的人生变故,但始终保持着宽厚待人的个性。他不忍彻子一个人孤独终老,就想法设法的推着她走出内心的藩篱。甚至为此,他选择让自己先走出这一步。虽然到最后证明,他依然还是无法忘怀自己的妻子。

另一方面,彻子的同事岩井正春也不离不弃。他理解彻子对去世的丈夫的深情,所以并没有强迫她抛弃过去,却又在尊重她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如一。这种温柔的守护或许就是对彻子的有效救赎,让她强烈拒绝外界的内心产生了裂纹。

然而,只有这样还不足以融化开彻子冰封的内心,真正的火种始终还是在彻子自己手中,问题是如何引燃火种。

我们都知道伤越重,伤口就越难愈合,有些时候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痛,会欺骗自己伤口已经复原。直到重新扒开才会发现,其实伤口早已溃烂不成形。而一劳永逸的做法唯有彻底将腐肉全部割除。

直到盂兰盆节,在幽灵事件后,彻子哭喊出心里的痛苦和遗憾,这把火才真正被引燃了。彻子的公公希望她能放开自己,彻子的爱慕者希望她能走出过去,而彻子的丈夫更希望她能再度获得幸福。

这就是治愈。有一种力量叫做守护,虽不如幸福那般强烈,但却是绵延不绝,焕发着希望。

此外,除了刻画对死亡无法抛舍的悲伤,剧中更加细腻地展示了很多平淡的日常,彻子和她公公的饮食起居及日常交谈;隔壁女孩的失意和振作;一树(彻子的丈夫)朋友以及其他相关人的普通生活等。快乐的、难过的、吵闹的、安静的,幽默的,人与人之间依然会持续着一些争执,又继续着一些和好。

虽然一个人死亡会改变很多东西,但必须要承认,其他人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发生很大变动。也许悲伤和不幸会一直环伺四周,可生活始终都在向前走,也会经常发生一些细微的小事,会给人带来片刻的欢愉和祥和。

这就是生活。有时候只要有一碗咖喱,一块热乎乎的面包,便再不需要其他。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唯有生活才能让生命安宁

和家族的形式一样,因为喜欢,我也曾专门称颂了亚纪子的生活《终有一种生活让你惊艳 就如《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那时专注的是亚纪子选择的生活本身。如今,更让我在意的则是,亚纪子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

以前,只注意到亚纪子选择了一种全新的、让人极为羡慕的生活。


窗明几净,桌上点缀着几束淡色的小花,几张桌椅井然有序的排列在一起,定型为一种简单、大方、安静的风格。亚纪子总是穿一身亚麻服饰,白色、米色和灰色,虽然看起来感觉很冷淡却不会让人感到不适。

看着这样一个人,开着这样一家店,总会很容易的感慨这就是生活啊。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和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不需要妥协附和,也不用勉力攀谈,更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审视。很多人都会羡慕的吧,尤其是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更容易将情怀寄托在亚纪子身上。

因为整部剧没有特别叙述亚纪子失去母亲后的感受,所以我忽略了,从此之后亚纪子就只有一个人了,以及一间她妈妈留给她的空屋子。虽然,后来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只猫咪,陪在亚纪子身边。

然后,我注意到了亚纪子的孤独。打烊后的食堂二楼,一个人在桌边吃着晚饭,整个屋子静悄悄的。亚纪子侧头看着她妈妈的照片,自己举杯碰了一下杯子,继续一个人吃饭。一瞬间,突然明白了。亚纪子的思念。虽然她说妈妈在世的时候她们很少交流,但一旦人离开了,心里终究要空荡荡的。

或许,这就是上了年纪的一个好处吧。年纪越大,越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年少时对于失去,万分的舍不得,会不甘心、会抱怨、会懊悔,而到了一定的年纪后,更容易承认,也只能接受。

现在明白,不是她选择了这种生活,而是她选择了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

人,最难做的一件事就是想不开,其次难的便是做不到。虽然不知道亚纪子是如何克制丧亲的悲痛,她却是做到了很多人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正视死亡。但这不代表亚纪子冷漠,只是她更加有勇气罢了。

我常想,对于去世的亲人而言,究竟该做些什么才是对他们的回馈,而不只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我曾想过,是不是只要自己能够把生活过好就可以了。或许这也是一个解答,毕竟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答案。

而或许,还有更好的回报方式,那就是传承。

第一次看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对于总是出现在亚纪子身边几个邻里,想着他们是亚纪子母亲的朋友,经常照顾亚纪子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是不是还有更其他的含义呢。

这些邻居代表的不只是敦亲睦邻的善意,他们还拥有和亚纪子母亲有关的回忆,那是一代人的往事。邻居们常来看亚纪子,既是想要减轻亚纪子的孤单和寂寞,也想要从亚纪子身上得到一些关于过去的回味吧。

况且,这也只有亚纪子才能做到,因为亚纪子是她妈妈唯一的女儿,这便是一种传承。也许亚纪子并没有这种打算,也许邻居们也都不想苛求,但各自的潜意识里都有无意识的想要保存一些,关于已逝之人的回忆。

亚纪子虽然重新修缮了食堂,但对她而言,食堂存在的本身,这个居所就是她妈妈生活过的证明。所以亚纪子继承了这间食堂。

对于邻居而言,虽然会有点拘泥于过往,不适应现在的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亚纪子。只要看到亚纪子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讲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吧。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有点像一个睿智的老者,它不教你如何放纵情绪,如何发泄悲伤。它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人生朴素哲学-唯有好好生活才能让生命安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6部日剧带你重新认识死亡和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fc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