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所感

作者: 心有所愿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23:24 被阅读190次

    读完路遥的《人生》后心里有很多的感慨。

    这部中篇小说《人生》2018年获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我总觉得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一生都想要摆脱农村,离开土地。经历过失望,希望再失望,再坦然接受。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灰头土脸,带着一身负罪感回归了土地。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初始阶段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状况。小说以高加林离开土地,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故事线索。以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女孩黄亚萍的情感纠葛为架构铺展开来。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虽在农村但还是不用像真正的农民那样整天与泥土打交道。每个月还有工分和微薄的报酬。这在农村来说给他家里带来了很大的改善。而且他还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学梦想,在报刊上投稿诗歌散文。他和父母也都觉得很满足。

    可惜好景不长。他的民办教师被他们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从此,成了整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阴云惨淡又笼罩了他们家。他内心清高,苦闷悲愤却又无奈。

    在那些极度煎熬苦闷的艰辛日子里。村里一个长的很漂亮的姑娘刘巧珍一直暗暗地喜欢高加林。刘巧珍的父亲在他们村是很活泛的生意人。家里条件在他们村里也算是最殷实的了。只可惜刘巧珍没有读过书,不识一个字。她怪自己父亲没送她上学。但她俊秀善良质朴乖巧也很有悟性。

    刘巧珍自己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特别崇拜喜欢有文化的人。在那贫瘠荒芜苦闷的岁月,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也重新燃起了他的生活热情。他们成了公开的恋人。要是一直在农村呆下去,刘巧珍于高加林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结婚对象。

    高加林终究是个有文学追求且不甘于在农村呆一辈子的人。通过走后门进了县城工作,工作中也确实体现了他的能力和文学才华。眼界,平台再不同于农村了。他幻想自己的城市生活模样。

    在上高中时就很欣赏高加林有文学才华的女同学黄亚萍,自他来到县城工作后就向他明显地表现出了好感。黄亚萍的父母都是机关干部,父亲是军人转业的,黄亚萍在县广播台做播音员。黄亚萍一家很快就要调到南京去了。

    黄亚萍的恋人张克南。他们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张克南的父母也是机关干部。两家父母也早就认定了这门亲事。黄亚萍,张克南,高加林他们都是高中同班同学。只是在这场恋爱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对等。张克南爱黄亚萍远胜过黄亚萍爱他。在高加林没有到县城来工作时,两人恋人关系还可以维持着。高加林来了后,黄亚萍觉得自己真正爱的是高加林。

    黄亚萍,刘巧珍两人时不时地在高加林脑海里浮现。黄的家庭背景,职业,学识,兴趣爱好,举止言谈等都是他所理想的。大城市更是他所向往的生活。想到与刘巧珍在一起谈论的话题都是庄稼人谈论的猪啊,狗啊 鸡鸭等等于他很嫌厌的那一切。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黄亚萍。

    他们俩各自与自己之前的恋人决绝地分手。迅速公开了他们的恋情。

    终究天不遂人愿。高加林走后门进县城工作的事被张克南的母亲写举报信给地纪委检查组。最后,高加林又被打回原籍,回农村当农民。他与黄亚萍的恋情也从此结束了。

    不知是生活给他开了玩笑,还是他给生活开了玩笑。

    高加林带着一身失落负疚回到农村。出乎他意料的是,乡亲们都以淳朴善良宽厚迎接了他。刘巧珍更是一点都不记狠他, 还背地里替他去找她姐姐的公公高明楼求情,学校要增加一个民办老师,要高明楼把这个名额留给他。

    刘巧珍的善良纯朴宽厚真是令人感动与敬佩。她至始至终都没有怨恨高加林,还替他在外面一切要靠自己了而担心他。回到农村的高加林也悔恨自己,错过了一个漂亮心善且又那么爱他的好姑娘。

    对于高加林来说,是想追求自己理想的工作,生活,爱情而终不得实现。也并非他狠心抛弃了刘巧珍。因为他骨子里是有一种文化人的孤傲,也一直想摆脱农村的生活。其实他对刘巧珍的爱多半是由于感动转变成爱情的。

    那个时代的农村,像高加林那样先在农村有了对象,后来有机会去了城里工作, 反过来抛弃原来的对象再找城市里的。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也不能责怪他们,相反还值得去理解。毕竟人往高处走。谁都想要摆脱贫穷。

    这也是人性的特点,趋利避害。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具有大时代特色的巨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人生》所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vk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