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读书
对境应心,境去心空——读庄子《应帝王》

对境应心,境去心空——读庄子《应帝王》

作者: 红叶问秋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06:27 被阅读3次

何为道德之治?所谓哲学是不是都包含至少三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道德经》有道经和德经,《庄子》也分为内篇和外篇。据说《应帝王》是内篇的最后一篇,是讲治国的。我没有看见怎样治国,或者说一个学说本来就是在各个事情上均有表现的,分的太清楚,也许就失去了作者原本的味道。也许只是作者以帝王为喻呢!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任凭他人笑谈,而我独为己。这正是近代所说的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在庄子看来,这就是道的境界了。还有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为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做回自己。

“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庄子认为这是欺德的行为。现在看法律其实不是欺德,恰恰是一个社会所必须要有的要素之一。然而法律如果违背人的本性那便失去了法的意义。有人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其实本质上法和庄子的学说并不矛盾。应该说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是不做违背人的本性的作为,而不是抛却法度。恰恰相反,只有法律才能保证大多数人能顺应自己的本性行事,否则,大多数人必将依附于任何人的意志。

第三节无名人谓天根多事,正是苏格拉底所说的真正的智者是不愿治理社会的。至于“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则和《道德经》的思想一致。但是在这里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所谓的“不自己”“民弗恃”是在已经“功盖天下”、“化贷万物”的基础上的。君子非无为,若有为将无所不能为。正是齐威王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面列子求学的故事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知君子之有为而只见君子之无为,于君子处终无所得。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一句正好补了“七日而混沌死”的漏。怎么说呢,人终不能闭目塞听。其实混沌非因有七窍而死,而因七窍迷于色境而死。若能对境应心,境去心空,则于境又有何伤?

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对境应心,境去心空——读庄子《应帝王》

    何为道德之治?所谓哲学是不是都包含至少三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道德经》有道经和德经,《庄子》也分为内...

  • 境随心转

    佛语有:“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应观法界性...

  • 庄子——应帝王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

  • 中观四百论60

    问曰:心意能至境而取,所以意识取境是自性有。 心若离诸根,去亦应无用, 设如是命者,应常无有心。 心意若离开诸根,...

  • 中观四百论60

    问曰:心意能至境而取,所以意识取境是自性有。 心若离诸根,去亦应无用, 设如是命者,应常无有心。 心意若离开诸根,...

  • 2019-04-19

    默念花开 清风自来 随舞起落应君裁 时光浅酌 心随境转 但愿如此

  • 庄子.应帝王18

    《应帝王》是针对帝王而言的,因此得名。庄子认为,作为帝王应当“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这样天下方能...

  • 中观四百论60

    问曰:诸根境若无有自性,那观察不同境的想蕴又会如何呢?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 使心识...

  • 中观四百论60

    问曰:诸根境若无有自性,那观察不同境的想蕴又会如何呢?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 使心识...

  • 如何对治我们的嗔恨心

    悲悯心起,嗔恨心消。面对生活中生嗔恨心对境,我们应念如母有情之恩,亦应念愚童之过而视之。此乃大乘佛法之殊胜窍决。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境应心,境去心空——读庄子《应帝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za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