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德之治?所谓哲学是不是都包含至少三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道德经》有道经和德经,《庄子》也分为内篇和外篇。据说《应帝王》是内篇的最后一篇,是讲治国的。我没有看见怎样治国,或者说一个学说本来就是在各个事情上均有表现的,分的太清楚,也许就失去了作者原本的味道。也许只是作者以帝王为喻呢!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任凭他人笑谈,而我独为己。这正是近代所说的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在庄子看来,这就是道的境界了。还有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为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做回自己。
“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庄子认为这是欺德的行为。现在看法律其实不是欺德,恰恰是一个社会所必须要有的要素之一。然而法律如果违背人的本性那便失去了法的意义。有人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其实本质上法和庄子的学说并不矛盾。应该说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是不做违背人的本性的作为,而不是抛却法度。恰恰相反,只有法律才能保证大多数人能顺应自己的本性行事,否则,大多数人必将依附于任何人的意志。
第三节无名人谓天根多事,正是苏格拉底所说的真正的智者是不愿治理社会的。至于“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则和《道德经》的思想一致。但是在这里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所谓的“不自己”“民弗恃”是在已经“功盖天下”、“化贷万物”的基础上的。君子非无为,若有为将无所不能为。正是齐威王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面列子求学的故事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知君子之有为而只见君子之无为,于君子处终无所得。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一句正好补了“七日而混沌死”的漏。怎么说呢,人终不能闭目塞听。其实混沌非因有七窍而死,而因七窍迷于色境而死。若能对境应心,境去心空,则于境又有何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