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三十一岁的王守仁在这年8月肺病复发,于是他便向朝廷上申请,要求归乡养病,获批后,回到家乡余姚,肺病直接威胁他的生命,以至于他对未来失去信心,于是他便在会稽山中找到一个适合修道(修炼打坐)的地方:阳明洞,于是他便在这个洞里住了下来,修炼道家的导引术,还给自己齐了一个别号:阳明子。
王守仁在修炼过程中只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希望自己能达到佛教中“无相无想”超越世间一切羁绊的境界,但他心中有一份放不下的牵挂:祖母已经八十多岁了,对自己疼爱有加,父亲对他有养育之恩,他们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上最亲的人,他放不下这份亲情,难道真的要永远离开他们,隐身大山修炼?这样即便能长生不老,又有多大的价值?
在修炼与父母深恩之间他犹豫不决,据说他当时灵光一现,瞬间觉悟道:“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意思是人活在世间还是要有所担当,不能抛弃亲情和该尽的责任,至此,王守仁心中的迷雾一扫而空,感到如释重负,他站起来走出山洞,之后人们将这个阳明洞中走出的思想家王守仁叫作“阳明先生”。
这就是《王阳明传》此书中开始将王守仁改叫王阳明的由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