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昭文君的时候,前相工师藉和后相吕仓之间有矛盾。这点周昭文君是心知肚明的。工师藉的群众关系很好,而吕仓的做法,却很难深得民心。
但为什么周昭文君却辞掉了工师藉,任用了吕仓为相呢?
吕仓的做法很理智,也是很有章法的。
当东周相国吕仓给周昭文君推荐了一个人的时候,前相工师藉心存芥蒂,他知道如果周昭文君一旦同意了吕仓的推荐,这个人会诽谤自己,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于是工师藉就先下手为强,便派了对周君说,周仓推荐的这个人,是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并没有真才实学,而且他的话,不能完全的相信,因为他喜欢诽谤别人。
前相周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在当时,工师藉是时运不济,刚刚被周昭文君辞掉了相位,任命周仓为相。
对于周昭文君的任命,百姓都很不理解,也很有意见。
毕竟工师藉在群众中很有威望,而周仓呢?群众对他的做法,却表现出很深抵触的意思。
周昭文君做了这个决定后,看到群众的反应,也有些闷闷不乐,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
“周文君免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悦。君有闵闵之心。”
吕仓察言观色,他见周昭文君闷闷不乐的神情,已经猜出了八九分,感觉当前的形式对自己是非常的不利,便出手了!
吕仓筹划完毕,便派了一个人,说了一番道理,竟然说动了周昭文君,没有免去吕仓的职务。
吕仓是如何筹划的?化被动为主动,以至于达到了自己目的。
吕仓的亮点在于,引经据典。
譬如忠臣的做法:让百姓的不满和批评全部都落在自己的身上,让赞美的声音,都归于主上。
譬如宋平公,他占用百姓的生产时间,逼迫他们修筑高台。宋平公的做法,引起了百姓极端的不满,于是百姓怨声载道。
这时,宋平公的宰相子罕站了出来,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把自己的相位辞去了,竟然做了司空,亲自担任百姓修筑高台。
由于子罕的做法,对百姓更加地苛刻,于是百姓对子罕是恨之入骨,反而对宋平公的做法,有些同情,感觉宋平公用错了大臣,而颂扬宋平公。
譬如齐桓公。齐桓公的做法,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
他设了七个集市,又弄来了七百个歌妓。齐桓公的做法,完全是不务正业。引起了国民极大的不满。
管仲却灵机一动,巧妙地化解了这一步险棋!
管仲的做法就是设了一个小金库,把歌妓赚的钱,放在这个小金库了。管仲的做法,的确吸引了百姓的注意,感觉管仲有点太贪,感觉齐桓公只是用人不当!
“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吕仓知道,单凭说这些,是很难动摇周昭文君的想法的。
紧接着,说客说了一番让周昭文君胆战心惊的话,这才打消了顾虑的心情,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春秋》上记载弑君的例子很多,大多数都是受到赞誉很多的大臣。
所以看问题,要有客观性。所以大臣获得赞扬对国君来说,并不是好事。一旦大臣得到极高的赞誉,在群众中有了根基,所谓人多力量大,积累零星的土壤,也是会堆积成不可动摇的大山。
这位说客的点睛之笔,让周昭文君彻底顿悟了。感觉这位说客的话,很有道理,就没有免去吕仓的相位。
参考文献《战国策•东周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