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谁的2019?

作者: 一页书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7:46 被阅读2次
不要轻易相信,要怀疑,要怀疑书,要怀疑人,要怀疑自己…

腊月初九 |

南方的冬天,如果没有阴雨连绵的天气,

我想我会爱上这里。

这是一页札记的第83篇日历

许久没有看到Vivian 君的消息,是不是以为我消失了?哈其实没有。坚持输出对世界的理解已经成为习惯,“一页书”也没有扔掉,虽然好像变懒了一点点,但写作、反思的本能并没有丢,只是以另外的样子在被实践着。谢谢你还在这里。

一、

如果以呱呱坠地到现在的年岁为一个时间段,过去这一年的时间的确有更多的波峰,更多的石头被丢尽了小水塘。看上去一切如常,但或许有的已不一样。收到一份礼物——《做不受人惑的人》,坐在温暖的图书馆里,听着室外的习习冷风,想谈一谈教育能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你呢,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内心是否有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我认为:教育可以让我们成为不受人惑的人,她可以做到。

聊到教育改革就想起之前学术沙龙上的一次讨论,很多同学都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失败,因为我们的大学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培养的人才没有创新,建设双一流高校无从谈起。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因为我们似乎处于这样的状态:眼看世界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

一天,师傅上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一个苹果:“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几位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其他同学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师傅再次举着苹果从学生丛中走过,“请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闻空气中的味道。”回到讲台,他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闻到了!”

师傅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是不是忽然觉得生活中似乎没有人在为真理呐喊了?都在人云亦云的混日子?在这个除己之外的任何人都可以迷惑到个人意志的情况下,我们似乎不能做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多青年人开始焦虑,开始失望,开始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开始认为我们受的这么多年的教育似乎也没有让我们成为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是啊,对于绝大多数即将奔赴职场、走入社会、承担责任的学子而言,如何在追求有用、效率与竞争的社会规则面前胜出,才是他们的燃眉之急。所以这个时候你谈教育的意义,把学术圈里的人生智慧与价值理念,放到熙熙攘攘的现实里面,脆弱得不堪一击。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散尽千金的家庭而言,教育首要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人都是要吃饱饭才能谈理想和情怀的。所以我们青年人的苦闷是不敢承认教育在社会中作用巨大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确定的保障。

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就能给你快乐。”社会资源分配规则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赢者通吃,强者恒强而弱者弥弱,这在任何社会制度、行业领域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教育从来都是固化社会阶层的工具,而不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工具,古代的寒门英才是相对皇亲国戚而言的,与真正的底层人民相去甚远。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绝不是政府政策性干预所能逆转的。所以,教育的作用不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而在于维护现有秩序为其服务。此言听起来着实让人沮丧,但现实就是如此的令人窒息般的屹立不倒。

要想使得教育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不受人惑的人,就必须明白:尽管教育是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工具,却又是个体向上流动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看似矛盾的现实,尽管此路已经越来越狭窄,但读书仍然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中唯一相对公平的出路,不论有无亲爹干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他道路对资本、人脉、个人天赋等方面的门槛要求更高,更是与绝大数人绝缘。《捕蛇者说》所描述的,捕蛇者为了躲避苛捐杂税的灭顶之灾,就只有在毒蛇的威胁中死里求生。现实就是如此,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牢不可破的内在机理。所以,无论宏观层面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有多低,继续投入高考的百万大军之路仍然是个体选择的最佳策略。正应了卢梭言,“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也正是现实的残酷如斯,才更加印证了教育之于普罗大众的必要。通过受教育来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和可能,从而在命运竞争的代际接力中,让下一代在获得交接棒的瞬间,能够拥有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起跑线。能做到此,就已经算是实现了教育的价值,也许这才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教育最真实的意义所在了。

所以我们今日所感受到的焦虑彷徨,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努力不够的当然结果。青年人的苦闷失望——其实岂但青年人苦闷失望吗?——最大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前几年太乐观了,大家都梦想“天亮”,都梦想一旦天亮之后就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有好日子过了。这种过度的乐观是今日一切苦闷悲观的主要心理因素。我们今日必须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平善后要比八年抗战困难得多。大战时须要刻苦努力,胜利之后更要吃苦努力,才可以在十年二十年之中得到一点复兴的成绩。这个时候我们才可能看到将来的恢复与兴盛绝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悲观、呐喊,口号标语、责人而自己不努力都不可以,“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教育给予了我们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让我们可以尽心独立思考、客观判断、系统推理以及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要去怀疑并值得怀疑的,怀疑书,怀疑人,怀疑自己。而怀疑人并不是喜欢怀疑的缘故,也并不是认为“所有的话都有可疑之处,所有的判断都有虚假之处。”之所以怀疑是为了想确切相信一件事,为了要根据更坚固的证据和更健全的推理为基础,来建立或重新建立信仰。所以,如何成为不受人惑的人呢?“拿证据来。”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论。胡适所说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就是这个道理。

二、

生活里的怪兽似乎永远打不完,巨星一个个陨落,我们的讨论也常常以消极词语首尾。然而不要紧的。只要对世界一直有温柔的目光,就从不会被灰色的故事左右。只要还有一点倔强,就不会让“不同”成为压垮自己的稻草。只要心是好的,约莫什么都不会太糟糕。

听孙老师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什么是信仰,它属于精神性的,是对超越的东西所做的追求。真正的信仰应该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层次,这个精神层次特别体现在人的自由的水平、自由的层次。真正的信仰以基督教为例,它是建立在个人独立意志之上的。个人独立,他就需要一个上帝,需要一个超验的、彼岸的精神来支撑自己。真的信仰应该可以提高人的自由的水平,我们的自由水平一直到今天还大部分停留在温饱这个层次,能饿不死就很满足了,很自由了。但是真正的信仰应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创造力,为人的创造力开辟领域提供机会,使人能够超出动物式的生存。所以真正的信仰是纯精神性的,不是依照贫、富、苦、乐、世俗政权、哪个当权等为转移的,而是承认任何人生就来就是自由的,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是哪个民族,应该有一种普遍的自由,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自由概念。

而我们所追求的信仰,其实从来都没有过。语言虽然是最严格意义上的精神上的东西,但也是最缺乏物质性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这只是一个表象,实质上表明我们没有真正独立的个人,这是关键。刘小枫博士想把基督教引进中国,张承志想把伊斯兰教引进中国,让中国人的士大夫、知识分子能够去信,那是很天真的。我们的个人并没有独立起来,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内心独立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的需要。中国人有物质的需要,但是缺乏精神的需要。我们的意识还没有从群体中分离出来,我们还出于群体意识之中,这个是中国特色。人类最初是群体的,原始时代就是天人合一的。儒教使人类文明社会跟原始社会有了分别,有了天人相分。中原的文明制度被其他民族所模仿,而中国人在儒家的统治之下变得自觉起来,但是仍然没有个体意识,有了等级次序。

中国人有群体意识,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往宏观讲就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微观来讲,则是抱团意识,多认识人好办事。群体意识中国人摆脱不了,为什么?因为它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我们用不着超越、到彼岸去寻求安慰,在群体中就可以解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照汗青就是照耀历史,历史就是群体,下一代人,后代,后世的人。所以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是归结为没有这个需要,他在群体里就可以找到他的精神上的平衡,可以达到平衡。之所以能达到平衡,是因为他个人没有独立出来,个体还没有独立,个体意识还沉睡在群体意识之中。而今天如果我们有一个独立的个体,好像也没有这样信仰的需要,比如鲁迅,鲁迅的个体应该是算独立了,他认为中国的事情“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是举”。必须把个人独立起来,所以鲁迅精神代表一种个体独立精神。但是鲁迅本人并不信任何宗教,而且我们可以设想今天的中国人还要回到信奉宗教,恐怕也并不可能。

不过会存在一种伪信仰:个人崇拜,把世俗的某个人当作神来崇拜,把一个活着的人来当作神来崇拜。这在中国很容易。当然毛泽东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很难说一个什么突然的场合,因为狂热的因素潜藏在我们的民族大众里面,思想意识深处。当很多人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出来解决问题?所以中国人在民族性里面有这种倾向,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一生为某个非常佩服、非常崇拜的人效命。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问题。而我们可以信仰什么呢,真善美,这是一个无限接近但又不能达到的过程。其作为人类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类自身所要追求的。毕竟人类自身的使命就是追求自己的本性、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本性的全面实现,也是马克思讲的人的自由的全面实现。

真正的信仰必须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建立又必须有保障思想自由的体制。但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惯性,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完全没有任何管制的这样一个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还希望改革开放的步子快一些,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的思想言论和精神自由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呢,这个当然还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的前景应该说还在慢慢改善,也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做些努力,如果我们都沉默认可,那么就不可能有改善。

一辈子不能只看眼前做了什么,而是要知道是否做了想做的。不要到了棺材之时才想起来我想要什么,而我做的都不是我想要做的,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人就是意识到自己危机的动物,当自己的利益被所谓的不平等抹掉之后,义愤填膺,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但是,等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的,等级是管理制度上的要求,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的顺序都称为等级。我们混淆的是平等,我们的目标是平等,不是等级制度上的平等,而是人权人格上的平等。人权人格上的平等与管理制度上的平等是两个范畴,一个是管理学上等级的平等,一个是伦理上的平等,管理学上的平等是没有平等的,我们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把自己看得很小,世界就很大;把自己看得很大,世界就很小。

三、

前段时间看《海王》《狗十三》,联想到文化的差异性,也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但是有的时候,等到挖掘某个问题深入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就像我现在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释《狗十三》里的小女孩行为的原因,我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某一点或是某些点,到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抑或是社会大熔炉环境的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个鲜活的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的人物,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我很说不清。或许,2019还会遇到更多不一样的怪兽,但,这不就正是生活本来的模样?我不畏惧,也从不会怕。虽然内心还是那么的不成熟,但我也并不急着要成熟长大。

想起元旦跨年的时候,老弟给我说要交换新年小目标,由于论文开题的事情我一直迟迟没有发他,过了两天我给他后,他给我回复的着实让我觉得可爱!下图是16岁的高中生新年目标:

身为高中生的他已经打算为自己找伴侣了

  Σ(っ°Д°;)っ

在忙论文到筋疲力竭的时候,回到宿舍洗漱完都很晚才会看到老妹的信息,她总会问“老姐,你最近在干什么呢”,唠叨两句“晚安”后,第二天的她就会感觉到“老姐,你最近是不是很忙啊”,看得我不禁有点愧疚。聊了一会后,“嗯老姐,我也不知道说啥了,就是想和你说说话。”

我知道,这是她想我了。

“我也想你💗”。

书桌上多了两颗绿植小生命,本来是想在2019年元月初就开始养的,但还好,迟到的他们现在表现很好,得长教训了,可不能太勤劳一直浇水把他们淹死到凹下去。想到被淹死的仙人球就羞愧 = =

有的时候,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其实内心一直还是一个小孩。在每个年龄段,我觉得自己不是在长大,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不是一个小孩子或大孩子,而是“我”。我觉得,决定要做什么事情时,我就去做,但事情的结果从来不会跟你想象得完全一样。我在孩提时代曾经幻想过自己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现在发现,如今的状况跟那时的幻想完全不一样。到了生活的某一点,意识到生活不会完全是我们计划的那样,这没关系。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不能完全控制,这也是一种乐趣。我只是不停地向前走,看看生活究竟能把我带向何方,而且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感到心满意足。我在极大程度上控制着我的生活。要么开足马力,要么坐守不前,这全凭自己。而且你是唯一一位能够真正影响你的生活之路以及你的教育的人,责任全在你自己的肩上。或许有时候你想放弃,有时候会迷茫地问“为什么是我呢?”但是你不能这样,你必须为那些发生在你身上、不是某种不可预测地外力所造成的一切事情承担责任。就像《制度经济学》中所体现的理性一样,我们要成长为“完人”,即使身边没有“博雅教育”的环境,自己也要为之努力。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现在每次和老爸老妈的通话都还是会很久很久,他们想了解更多我的生活,我也愿意和他们分享我的生活。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也是一如往常的进行,应该会更忙一点,毕竟要涉及到进一步深造读博的事宜。噢还有相同学提及的“一起见 下世纪的太阳”,这个可是个长远目标呢!

--------------------------------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将是谁的20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y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