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哲学家,早在100年前就看穿了人类的终极欲望?”这本来是最初想用的文章标题,因为这篇文章被作者提前设定了需要包含有哲学方面的见解,从此举动便可以看出来一个不会讲动听故事的作者,试图动用营销思维去迎合这个被信息狂轰滥炸,乃至消费到了极限的社会的胃口,想方设法地在感官刺激上不断加码,调动起读者的底层需要与一丝丝好奇心,尽量避免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之中。
一篇文章被读者毙掉,“字多不看”总是首当其冲的原因,毕竟这是一个越来越趋向于听书、看图的时代。我曾经从写的文字里收获了不少反馈,读者表示字数其实也不是文章真正被毙掉的原因,“话题与自身的相关性”才是能否够走入他们世界的敲门砖,其次“内容的共鸣性”才是能否实现二次转发的重要因素。
说到“话题与自身的相关性”,脑海里冒出来的是“热点头条”、“文章的功能性”、“直接利益”、“养心鸡汤”,说白了就是需要满足以上至少一种需求。
我曾经想过,当下这个社会的欲望到底是什么样的?
红透半边天的热IP,吵闹不休的舆论热点,朋友圈被刷屏的文章,都承包了大部分这个社会群体里暗潮涌动的欲望。而在不同的舆论平台,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不同圈层缩影的需要,这些需要意味着这个群体的欲望等级,即叔本华语境下的这个群体的“意志等级”。
叔本华认为,“每个人的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的,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的本质的基地。”
由此来看,每个时代背景下的群体各自归位,也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老话。90后之前的群体普遍集中在微信朋友圈里,而95后之后的新生代们则聚集于QQ空间和新浪微博。既然要透过群体来看群体的欲望等级,那么我们就选取朋友圈、微博当中比较热门的几个话题,从侧面来看看我们自身或是我们的孩子所处的群体的欲望等级。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左先生与右先生”、“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如果对这几个热点尝试进行深入些的解释,大概可以用“对全知全能的婴儿式情感诉求的幻想性补偿”、“缺乏安全感的中国女性矛盾的两面性:渴望依赖与独立强大”、“对干瘪乏味的精神世界的恐惧与呐喊”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粗略的解释。
说到第一个热点,也是几乎席卷了娱乐圈半壁江山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剧带给追剧者欲望上的满足,我作出了“对全知全能的婴儿式情感诉求的幻想性补偿”的解释,简单来说,欲望的等级仅仅停留于未发育长大的原始欲望之中,“全知全能的仙身”、“向敌对方施以极刑的惩罚”、“痴迷依恋不离不弃的男神爱人”,这些玛丽苏的设定其实就为原始欲望的满足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可以令观看者沉浸在一种婴儿式的夸大幻想之中得到满足。
欲望的等级在不同的学术体系之下,也有着不同的解释系统,而我刚才的解释更加接近心理学的语境。如果站在叔本华的哲学语境之下来看,我想应该引用叔本华曾经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提出的这句话来解释,即“最普通的自然力是没有个性的,它不分彼此,只要是存在物无论是无机物、有机物,也无论动物和人都具有‘自然力’所赋予的属性,但在意志客体较高的级别上,个性开始出现了,尤其是在人,个性发展为完整的人格。在动物,越是低级的,其个性的痕迹越是湮没于种属的共性之中。”
按理来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最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人格特质的差异化,譬如为爱人所写的诗歌就是无法替代的低吟浅唱,然而痴迷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这种情感诉求很明显是缺乏个性化的,这个群体沉浸在充满共性的欲求之海中动弹不得,他们都在追寻一种“对全知全能的婴儿式情感诉求的幻想性补偿”。
若要以叔本华在表象世界所划分的四个欲望等级(矿物、植物、动物与人类)来评估,我想大概是处在植物的这一极,虽然他们都身在其中,却从来都没有看见情感真正的模样,情感也没有真正流动起来,而是被深深困于原始欲望之中。
说到第二个热点,发源于朋友圈的“左先生与右先生”同样获得了女性群体的共鸣与转发,不过相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夸大与幻想,左、右先生的火爆则更像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群体性发声,我从中看见了“缺乏安全感的中国女性矛盾的两面性:渴望依赖与独立强大”。
在男权社会之中,将妻子视为孩子代理人、母亲替代品、家务收割机的丈夫,缺失丈夫温情的情感响应的中国妻子,女性缺失情感上的安全感早已是中国婚姻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女性暗自鼓励自己必须独立强大以备不测,但是更隐蔽的情感诉求依旧是对男性的依赖。
如今随着80后慢慢登上时代的舞台,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表达体验的愿望相比曾经默默压抑的父母辈也更加活跃了,她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但是却找不到比较良好的策略和路径,因此朋友圈这个既私密又公开的灰色地带,变成了她们向老公隔空传音的传话筒。
只是缺乏过渡直奔诉求的姿势,太过于横冲直撞,这个群体在从一个极端到达另一个极端的过程中,对代表大部分男性的左先生进行了隐性的攻击性与谴责,而右先生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反倒令人体验到了一种带有“母性”喋喋不休。而之后“左先生和右先生我都不要”、“左小姐与右小姐”的衍生,我想大概是女性内心中那份被抛弃的恐惧又再次被唤起了吧,因此女性再次开始呼吁自身的成长与强大,再次推翻了“左先生与右先生”这份情感需求。
若要以叔本华在表象世界所划分的四个欲望等级(矿物、植物、动物与人类)来评估,我想大概是处在动物的这一极,虽然对现状极为不满,凸显出了个性当中的意志与权力,但是缺乏反思的能力,只是靠着蛮力在表象的世界中横冲直撞。
说到最后一个被转发的热点,“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文章通俗易懂地举例说明了当代人遗失了古时伤春悲秋的那份细腻,一切都在以功利化、世俗化评估价值,不懂倚栏听雨,亦不懂花开花谢,虽然面对美盲偶有强硬之势,但这也是我觉得最接近叔本华所说的“人类”的欲望等级。
作为叔本华和尼采都共同提出的“审美”之于人生的意义,美学绝对是生而为人需要去深入体悟的世界,尼采认为:“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在对美感的追寻之中,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尼采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也正是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的要义。
引用戚贤记录下来的张老师形容“人类”欲望等级的原话:进入到“人的世界”的人,他们与人之间是不隔绝的,他们能与你探讨,但同时可以很好的分清,你是你,我是我。他们叙述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听听你的想法,然后站在第三维的角度开始反思。这像极了一个好咨询师的状态——有边界和空间感,没有过度的渴求,更多的是交流。
正因为关注审美的个体有了较好的自我意识水平,才会对于精神世界的匮乏有所觉察,并站在现实客观的立场上表达出“对干瘪乏味的精神世界的恐惧与呐喊”。
说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就引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进行收尾吧。
“由于后天的认识,人类才在经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什么,即是说他认识到他自己的性格。所以他是随着意志的本性而认识自己的,认识的内容、方法、形式都在根据律中存在着,它只不过是人类对自我及其对应物的一种认识,是意志理解自己、达到自身的工具而已。与其说‘人是要他所认识的东西’,还不如说‘人是认识他所要的东西’,在没有任何认识之前,人就已经是他自己意志的创造物,认识只是后来通过主体的‘自我意识’来‘照明’自己的意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