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这本书真的如此神奇吗?《论语》是四书之一,过去的读书人必读必背的书目,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语的一本语录体的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用现代白话照着字面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学习且不断地练习,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恼恨,不是很君子吗?”
这种理解真的是孔子的原意吗?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学习和练习是件苦事,比如“十年寒窗苦”,“学海无边苦作舟”,怎么会成为高兴的事呢?家里穷得吃不饱穿不暖,有朋友从远方来,烦恼都来不及,怎么会是快乐的事呢?动用了所有资源,运用了各种手段,想成为人人知道的明星,结果还是没人知道,怎么会不愠呢?
学而篇放在《论语》篇首,是最重要的篇章,不可能有低级谬误。这三句话实际上是《论语》的总纲,讲述了孔子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和方法。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学习的学,时间的时,练习的习。“学”是指学问,学问不是仅指读书,还包括学习做人和做事,就是做一个有道的人。学问从哪儿来?学问从人生经验中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时”就是随时随地把生活当成书本看见人家犯错,自己便反省,自己做对了,就要总经经验加以发扬。“习”就是随时随地见习,把自己当成见习生,观察、体验、反省,觉得自己一天天进步,内心会充满喜悦,确实会不亦悦乎?
比如写文章,通过观察生活,分析优秀文章的谋篇布局,自己不断地写,不断地寻找差距进行修改,半年一年以后,看到自己的进步,会心一笑,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重点在朋和远,“朋”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指酒肉朋友。孔子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无法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他周游列国去推行仁政,没有人接受,被人称之谓“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一生寂寞,他有那么大的学问,那么大的名声,那么多的弟子,完全可以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而获得富贵,可他不屑于这样做。他的学说当时没有得到推广,却成了后世的治国安邦的理论基础。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有朋自远方来,那怕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后人,也会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做学问的人,一辈子没人了解又何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为了做学问则做学问,这样的人就是君子。读书是为了什么?如果是抱着做官发财的目的去读书,那么没有达到目的就会怨天尤人。如果没有功利性,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常识和修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读书,就会自得其乐。
最后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如何是独乐乐?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