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诸子百家哲思
学而有何乐——《论语》今日心得(1)

学而有何乐——《论语》今日心得(1)

作者: 陈花卷 | 来源:发表于2017-03-08 18:09 被阅读0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儒家的思想中,“学”指学问,但学问并非指文学与读书,它有更广阔而深层的含义。读了孔子的著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就知道儒家的“学问”,其实讲究的是做人与做事,做好人,做对事。

    那么“学问”又从何而来呢?南怀瑾先生在其所著的《论语别裁》中提出,“学而之人”的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与做人做事的体会中而来的。因此,时间的“时”,见习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随时随地的体验和反省,才能在持续的思考中,慢慢有所进步。当对自己认识的道理,有更进一层的感悟时,当有得于心时,自会有会心之笑,也就是“不亦悦乎”。

    孔子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一直被解读为“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应该高兴吗?”可是南怀瑾先生却从中读出了另一番滋味,他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说,做学问之人需要准备的一件事情——一生寂寞。

    孔子时代在中国仅有的几百万人口中,就有他的弟子三千,而这三千又都是每个国家的精英。即使拥有如此一股不得了的力量,孔子却一生穷苦,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南怀瑾先生谓之“德性”,在《论语别裁》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因此“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是指知己。而“远”则是形容知己难求。并不是做学问就一定会有人理解,但是只要真的有学问,就一定会有知己在远方或者在未来。孔子的学问,到汉武帝时代才大兴,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但是知己还是来了,不亦悦乎?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即使不被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是这句话的关键,指不生气,不恼怒。可是如何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做到呢?这就需要反省自我了,反省自己的修为,学问,举止言行。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不怨天尤人。在碰到艰难困苦时,能自强独立。能做到以上种种的,也就能够称的上“君子”了。

    这三句话的意义,其实在于说明做学问时的气度和修养。首先要“时习之”,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感悟,反省中,在逐渐的进步中,自得其乐。同时能做到在无人理解时,对心中的“学问”坚定而专注。在不如人意时,能够自省而非抱怨。这些都是成为一个“君子”的必要品格,也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当年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有何乐——《论语》今日心得(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gb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