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下午,写了一篇《儿时的年》,文中的末尾,我提到:或许,年味并没有变淡,淡了可能只是我们的心境。
昨天早上,听了刘雨申同学(后面,这同学演讲第一名)的精彩演讲。演讲中,他振聋发聩地说到:很多人感慨年味淡了,年味确实比之前淡了很多。难道,在物质文明异常丰富,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有理由抛弃老祖宗世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吗?
那时候,我听完这句话,我倏然挺直了身体,双手举向天空,向他致以真诚而又热烈的掌声。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孩子是00后,也就是在互联网包围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这是觉醒的时代,可喜的是,我们中国,不乏有觉醒的少年,也没有断绝这喷薄而出的觉醒的力量。
随着刘同学的话,昨天下午和昨天晚上,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早上,早早醒来,又看了叔本华的人生哲思录《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突然一下子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该同学口中的科技文化昌明,物质文明充溢不就是物质层面的文明高度吗?而,其言语中的时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就是精神文明的滥觞吗?这样一想,我们确乎是在畸形生长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但,历史会无情地告诉我们,真正能够行稳致远的,是同长的健全双腿一齐跨步走,而非一长一短的两条腿,一瘸一拐地向前走。
而今,在当下物欲横流,一切向前看,挖空心思去搞钱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就是正在可悲地加长增粗物质文明之腿,而偏废或者削短精神文明的那条腿吗?
诚然,精神文明的发达,传统文化的璀璨,思想文化的奇崛,是不能立竿见影转化成社会的现实生产力的。最可见的是这场疫情下的表现了:治病救人靠科技,经济发展靠科技!
那么,问题来了,精神的文明,思想的健全,情怀的温度,信仰的崇高…所有的这些,又靠什么来抚慰呢?
其实,在我心里,可能在很多人的心里也一样,我打心里喜欢魏晋风骨,唐宋风流,喜欢民国那种年代,虽然民生贫苦,军阀割据,但是中国大地上,人类文明的天空里,仍然有着一颗又一颗思想的启明星在充满光和暖的闪烁着。这是那个时代的荣幸,骨子里,本质上,是那个时代赋予人们,特别是文化知识分子最大的思想上和言论上的自由,而这自由又集大成地表现在学术的自由,而非专制;集大成地表现在名人大家谦卑,而非当下的大架子和大家门宗派。
其实,当卸下来彼此的心墙和冷漠,当真正做到建国初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的话,我们的这个时代会更加活泼,更加可爱,更加有情怀的温度,而非“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从根脉上讲,自然是昌明精神文明,加粗人类文明前行的另一条腿的不二法门了。因为,它根本上指向的是人类文明百花园的营造,只有把这花园建大了,把各种各样的奇花异卉安排上了,我们才能闻到人类文明的芳香,而慢慢接近(当然,不可能全部复制和还原)人类童年时代--那满是天真,浪漫,风流倜傥的希腊文明。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层面上,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阐发和创新性转化”的文化方针。我们也幸运地看到,中国很多国学经典在全国中小学校园里,慢慢地一点点地生根发芽。这是时代的幸运,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幸运。
大家应该都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故事中的那位哥们,何等洒脱,“兴至而去,兴尽即归”,他已经不在乎是否能够已慕名的名士会面,也不在于脚下越积越高的冬雪了。真可谓闲情逸致满腹的神人。
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那可能就是两个字了:一个是慢,一个是静!慢下来,静下来,给自己闲暇时间,就像我早上读到的叔本华书中的话语“大脑被人们看作有机体的寄生物,好像它就是寄居在身体里的帮佣:生存得以休息产生的闲暇,乃是一个人充分享受自己意识和人格的时间。”
的确,慢下来,静下来,给自己休息的闲暇,我们就能够更及时,更敏锐,更充实地清零心灵,更迭思考。毕竟,再忙都不能被剥夺了思考的时间。因为,思考是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本质特征。哲学家笛卡尔所言的“我思故我在”,虽然有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不可否认,也精辟地道出了思考的极端重要性。
从汉字结构看,古人很聪明“忙”者,心亡之谓也!为了不让心死亡了,我们就要思考;为了不让思想萎缩、灵魂荒芜了,我们更要思考!而思考,全民自主而又独立的思考,自信而又愉悦地去品味,琢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天空里的各类群星闪烁,才能真正实现精神文明的飞跃与升华,也方能让物质和精神的双腿,等长、蹄疾、步稳,从而走得久远,走得健康,走得蓬勃,走得有力!
黑与白,光与暗,从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就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间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冲突与对立一般。其中,必然有着半黑半白的灰色境地,也必然存在半明半灭的朦胧之美。
而对这状态的体悟,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期许,对情怀,对人性,对宽容,对爱的抚慰和追求,责任从来不在旁人,而全然在我们新时代的新青年,往大往广的说,是全体地球公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