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谈作文1

作者: 活着不易 | 来源:发表于2019-04-10 20:53 被阅读12次

    一次命题训练尝试

    在日常作文中,许多学生觉得无材料可写,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二是不能灵活运用手中的素材。

    灵活使用作文材料,往往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审题能力又与命题能力相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命题训练。命题,是一种艺术。命题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提高学生“一材多用“的能力。

    笔者在作文命题训练中,进行了有效地尝试。方法是以学生的优秀习作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命题训练。如学生张文娴的《OK!溜冰场》在《全国初中生优秀作文》上发表后,在校园引起轰动。抓住这个时机,我便以其写作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命题训练。首先,我讲清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能概括全文内容、精炼、含蓄。然后问学生:“《OK!溜冰场》的素材还能适应那些文章题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思维异常活跃。不大工夫,一组水平较高的标题跃然纸上:《滑冰场见闻》、《溜冰场剪影》、《溜冰场上春意浓》……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别从“小镇”、“小镇人”、“彩灯”、“时间”、“事件”、“改革、开放”等不同侧面命题,最后,又让学生以比喻的手法命题。结果时间不长,一组具有较高水平的标题便创作出来。

    以“小镇“命题:《小镇新事》、《小镇记事》;以“小镇人”命题:《打工妹回来了》、《春风得意小镇人》;以“彩灯”命题《彩灯亮起来》、《彩灯飞旋》,以时间命题:《难忘今宵》、《寒夜》;以“事件”命题《俺村新事》、《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以“改革、开放”命题:《改革开放新事多》、《观念更新王村人》;以比喻命题:春潮涌动王村镇》、《寒夜春意浓》等。

    通过上述命题训练,学生思维活跃,茅塞顿开,不但

    提高了学生命题能力,而且使学生“悟”出了“一材多用”的奥秘,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的文学启蒙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但要正确运用语言却不容易。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我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却仍没过好语言关。直到1988年在王村教委办工作期间,我才开始认真地研究语言,对汉语的特色有所“开窍”。

    在王村教委办工作的日子里,因刚从教学第一线撤下来,我对机关工作很不习惯,“失落感”时常困扰着我那颗“不安分”的心。机关工作就是这样,岁末年初忙得不可开交。平时,偶尔到各校跑跑,听听课,如此而已。忙起来,我倒觉得充实,但每当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时,就觉得空虚,更加怀恋沸腾的校园生活。每当室外阴雨霏霏或暴雨如注时,每当寒风凛洌或大雪纷飞时,心中便添了几分悲凉与惆怅。我痴痴地想,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我的工作岗位本应在学校,我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校园,离不开患难与共的战友,离不开天真烂漫的孩子……一种重返讲坛的潜意识,在我心灵深处滋长。于是,我便萌发了学习语言的念头,决心充分利用机关生活这段“空档”时间,扎扎实实地读点书,写点东西,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过好语言关,以勉荒废学业,虚度年华。

    从此,我又拉开了自学的序幕。首先,我从搜集整理词汇开始。主要对象是格言、警句、俗语及使用频率高的成语。为方便学习,我建立了“袖珍笔记”,笔、本子不离身,随时把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乃至别人讲话的妙语记录下来。

    读书时,我把学习语言作为阅读的主要目标。为增强语感,积累词汇,我先后多次阅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了《沸腾的群山》、《第二次握手》等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还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悲惨的世界》等外国文学名著,从中吸取文学营养。

    我把记录的妙语进行梳理、归类,按“知识、学习、时间、立志、交友、哲理”等系列进行分类,然后按系列抄到精致的本子上,并留有空白,以备续写。

    为加深对这些妙语的印象,我去粗取精,将其精华又抄到“妙语集萃”,并按时翻阅,在说话和写作中积极使用。经过积累、整理、抄写、使用的反复过程,我竟无意中记住了大量精彩的语言。写文章时,蓄存在大脑中的妙语信息便形成条件反射,信息再现,妙语便流于笔端,使文章的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富于感染力。

    为开阔视野,我还学习了唐诗、宋词,学习毛泽东、陈毅的诗词。通过浏览、精读、摘抄、记忆、运用几大环节,我学到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佳句,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还通过新闻媒体学习语言。早晨,我利用洗漱、吃饭、扫院子,甚至上厕所的时间收听广播;晚上,从电视中吸取营养。为争取时间,听广播、看电视前,我就备好文具,随时记录。冬天,我把文具和书报放在枕边,早晨醒来使用。

    为博采众长,我还在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订刊物,购买优秀图书。

    几年来,我在阅读中外名著中,作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语言表达能力也随着提高。

    为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我特别重视练笔,每天坚持写一些有意义的文字。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写作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天不动笔,就觉得仿佛少了些什么似的。

    在朱家中学任校长期间,带着对从前语文教学的反思和对作文教学的深厚感情,我又下了课堂,为初三学生上写作指导课。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一是交给学生写作不同体裁文章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解剖文章的结构,总结一般规律;二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优秀作品中得到启迪和借鉴;三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过好语言关;四是教师“下水”,为学生引路,使学生从教师的“下水文”中得到启发,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主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在“下水”的过程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了新的飞跃。学生高兴地说:“原来作文是这么回事,我们再也不愁作文了!”

    在卧龙中学工作期间,我“重操旧业”继续为初三学生辅导作文,偶尔,还利用代课的机会,向初一、初二学生传播写作“真经”,深受学生欢迎,培养了一批写作特长生。

    现在,虽不下课堂了,但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培养写作“新苗”。张文娴、于洪玉、孙建华等一批有写作特长的学生,经我指点,写作能力迅速提高。张文娴撰写的《OK,溜冰场》《细雨霏霏》,孙建华的《石榴》经我荐评,发表于《全国初中优秀作文》。

    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朱家中学写的文章,好于在26中时写的;在卧龙中学写的,优于在朱家中学写的;在王村中学写的,胜于在卧龙中学写的;今年写的,超过去年写的……。

    几年的写作实践使我“悟”出一个道理,作文无捷经可走,只有深入体验生活,广泛地阅读,笔耕不辍,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只有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和深入体验生活的人,不断学习时代文明,把握时代脉搏的人,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精神,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

    我的启蒙恩师

    从小学到大学,我经历了许多老师。使我收益终生的,是我的两位语文老师。

    王思欣是我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当时,我是在山阴完小完成小学学业的。

    记得当年的王老师30多岁,中等身材,很匀称,高鼻梁,浓眉下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慈爱的光。浑身充满青春活力。

    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经常将最精彩的唐诗读给我们听,培养我们学习诗词的兴趣。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典型诗句,至今记忆犹新。

    另外,王老师还利用课外活动课,把自己最精彩的作品读给我们听。那些文章,对我们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

    后来,我也当了教师。在一次全县教师集会时,我有幸见到了恩师王思欣老师。师生重逢,倍感亲切。虽然无情的岁月,在王老师的额头刻下了历史的印记,但是,王老师仍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见恩师健在,弟子非常欣慰。

    当我问王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时,王老师微笑着说:“你应该多读点小说”对此,我当时将信将疑。但是,后来的写作实践,完全证实了王老师的经验之谈。我之所以能写出点东西,还真的得益于古今中外小说。

    我的另一位恩师,是即墨二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袁著赞老师。袁老师非常重视“仿写”和“改写”训练。更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次,袁老师让我们改写一篇《老红军解甲归农》的散文。因我改的认真,到位,袁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讲评了我的习作。很遗憾,那次我请假了,失去了一次聆听恩师教诲的机会。

    事后,当我重返课堂时,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瞅我。我一看我的课桌上,不知哪位同学,用粉笔写着“语文最高水平的座位”。我看后,心内一阵温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那虽是同学的一句戏言,但对我的鼓舞却非常大。从此,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师生情。我永远感谢恩师袁老师!感谢那位鼓励我的好同学:谢谢了,我的恩师!谢谢了,我的同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戴老师谈作文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qa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