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门读书录
《大学》笔记(五):致知在格物

《大学》笔记(五):致知在格物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21:50 被阅读0次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儒门读书录


1

《大学》流传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脱漏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补充: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增改古书内容,是很犯忌讳的事情,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思做点小动作,后人就看不到原书的内容了。不过,朱熹明确地说明了这段话是自己加的,作为脱漏部分的补充,可以认为是注解的一部分,不算太过分。

致知就是获得对世界的理解,格物就是学习和研究的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获得理解,要基于学习和研究,因此,“致知在格物”。

“人心莫不有知”是指我们先天具有理性能力,“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其客观规律,这两条是我们之所以能格物致知的前提。从这句话看,我们前面说,明明德的基础是人类的理性能力,而不是先贤所说的人性本善,似乎也不算很大的曲解。


2

“知有不尽”是因为“理有未穷”,也就是说,因为我们对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认识得不够清楚,导致各方面的理解会出现偏差。而《大学》一开始教导我们的,就是穷理以“至乎其极”,先看清楚世界是什么样的,世间万事万物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发展、消亡的。

天下事物无穷无尽,我们理解事物,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朱熹的看法是,“用力之久”之后,自然能“豁然贯通”,于是对事物的认识就能“表里精粗无不到”,我们做起事情来,就能“无不明”。

“豁然贯通”的说法比较模糊,不能让人信服。我们处在现代社会,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认识要比古代更清楚一些,面对日益繁杂的专业科目,自然不会认为通过学习就能彻底理解万物。所谓的“豁然贯通”,更多时候只是对某个领域内的知识的贯通。

其实,贯通不贯通可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所追求的“明明德”,所追求的有意义的、符合德性的生活,是基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具体来说,包括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如果这些理解违背了客观情况,违背了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就会产生误导,使我们追求一些有悖于意义与德性,往往也不可持续,或者会反过来伤害我们自己的东西。

致知是为了能用于生活,为了能过好生活。我们不能彻底理解世界,就只能保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生活中,凡事先问是什么,再问为什么,进而才能采取合适的行动。这种态度的养成,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

因此,“致知”在“格物”。


儒门读书录:现代社会的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相关文章

  • 《大学》笔记(五):致知在格物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儒门读书录 1 《大学》流传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脱漏了,并根据自己的理...

  • 格物致知 方得始终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 88㎡现代简约之家,删繁去减,空间的完美利用 | 王高建

    知 本案命名来自《大学》选段“致知在格物” 思源 致知在格物,格物的意思是不被物质所束缚,去除物欲,寻找事物根本,...

  •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认为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 颜元把格物解释...

  • 220614.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 大学修身记一2022-06-08

    感悟《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原文当中,就是看不到对格物与致知...

  • 守仁格竹的故事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意思是说穷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众所周知,...

  • 北京 自在人生 格物致知

    意识是觉 什么是格物致知,怎么做? 95%是王阳明的话 格物致知,来自《大学》 孔子之道 中:格物致知 恕: 己所...

  •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

  • 读《大学》008:格物致知

    原文: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格物致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笔记(五):致知在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qa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