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与“将就”——茶道生活拾趣

作者: 泉止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6:03 被阅读70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有提到“剑道乃是人生道”这一概括,在得知这点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茶道”的内涵总结成一句话。

    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茶道的内涵是讲究,不将就”。

    浓茶的碗底 薄茶练习前准备 薄茶

    禅宗认为:“将就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浑浑噩噩的生活态度本身就象征着无明,无明的状态是远离觉悟的,是需要戒除的。”

    而茶道作为禅宗的外部体现,每一个细节都在体现这一理念。

    记得之前在家办过一次茶席,邀请了一位修习“一茶庵”流派的朋友。

    在茶席开始之前,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客人在使用洗手间的时候,发现洗手间里没有纸了。

    在茶席结束后,对于茶席本身的好坏,对方一言不发。当时对于这一情况我感到很困惑,而现在回想起来,却豁然开朗:“身为一个茶人,应该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如果生活都过得糊里糊涂,点前(点茶练习)还有什么细节好说呢?”以此观之确实发人深省。

    在日本茶道(抹茶道)这个学习体系内,有两种含义的“茶道”。狭义的茶道被称为“点前”,是指点茶这件事本身;而广义的茶道则包括一切围绕着茶的生活技能,包括整理庭院、打扫居室、清洁炉灰、插花焚香、做料理以及待人接物。所以要成为一名专职茶人,必须首先具备“生活家”的素质,自己的生活首先就要充满对细节的关注。

    就拿煮饭来说,在茶怀石中,有一种“一文字饭”。具体的做法是:煮饭前一小时三洗三淘,用簸箕和纱布滤干净水分,一小时后加比平时稍多的水煮。这样煮出来的饭软硬合适,既不会噎住客人,也不会因为太黏,粘在饭碗里涮不干净(注:在怀石礼仪中,吃完饭后需要用吸物,即清汤将碗里的饭粒涮干净一起喝下,再用一小块饭团沾干净碗底的余汤一起吃下,可见节约即礼仪)。煮饭本身和泡茶一样,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如果用电饭煲烹饪,只需掌握好水和米的比例就好,但如何根据不同的米(粳米或者籼米),不同的吸水比做出软硬合适的饭,则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谈到“如何在细节中体现为他人着想”,这里又会想到一次指导学生学习干泡茶席的经历。

    在那次茶席中,茶艺馆准备的茶点心是金丝蜜枣(注2:茶点心,又叫“茶果子”,佛教术语,原指饮茶之前搭配的甜食,用于果腹,以防止茶对胃部的刺激,茶果子的原型为水果,后来一般用甜点)。在享用完一粒红枣后,才发现茶室并没有准备渣桶,席面也没有纸巾。于是找学生要了一张餐巾纸用于吐枣核。

    在练习结束后,我提出:“以后不管是抹茶练习还是泡茶练习,都需要随身带一叠怀纸。”学生对此表示疑惑:“按理来说怀纸应该客人自备啊,为什么主人 要带?”我回答道:“因为也有一些马虎的客人会忘了带”。

    (注3:怀纸是抹茶道中常用的道具,与宣纸的材质很接近,手感接近绸缎。在抹茶道中,通常用来垫在茶点下面当盘子用,或者用来当擦手纸。然而在广义的茶道中,怀纸的功能却不止于此,还可以用来当便签纸,用来包鱼刺或者食物残渣,用来垫在托盘上面。通常由客人自备)

    由这三个案例可以看出茶道对于细节的讲究,作为一个合格的茶人,应该保持对生活的觉知,由各种细节表达对人的体贴和照顾。

    虽然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社会),大家习惯了“将就”,即对细节的容忍,但茶道强调的是主客关系,主人举办茶席并非为了炫耀,而是练习对他人的关照。

    茶道作为一种“道”,是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在接触到这个体系之前,我们是性格各异的人。而通过这一套体系的学习,最终会养成相近的人格——无限趋于完美。当然这个过程是很长的,视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悟性而定,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

    好在这个练习的过程并不是充满了紧张和压力,相反,对细节的审视充满了趣味之处,这也是茶道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究”与“将就”——茶道生活拾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hr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