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
我也来讲讲阴符经——道家修炼理论部分(二)

我也来讲讲阴符经——道家修炼理论部分(二)

作者: 上海心慧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07-21 20:03 被阅读0次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九) 

本来,今天应当是答疑。然而,现在是新年,理当送大家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可不是钱那么简单,而是《阴符经》的精髓!也就是《阴符经》的中心,也就是中国哲学关键中的关键,精华中的精华!也正是古往今来没人说破的不传之秘。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学道学《阴符经》,学的用的就是今天第七课时中所讲的这点内容。

上面帖子中说到,“师”应当解释为众多之义。“用师”也就是用处众多,用场众多,很多功用,多用途的意思。“用师十倍”即十倍的众多功用之义。“绝利一源”的“利”,当然是利益好处的意思,是指耳朵具有听见声音的好处,眼睛具有看见东西的好处。“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就是断绝一个好处的源头,得到十倍的众多用处。其实在这里,“利”和“用”二字词义相似,都是指利益用处好处的意思。“三反昼夜”,根据李筌“退思三反,经昼历夜,思而后行”的注文看,应该是反复多次的意思。所以,从“瞽者善听”到“用师万倍”这段话,就是聋子善于看,瞎子善于听,断绝一个好处的源头,能得到十倍的众多用处,反复多次,能得到万倍的众多好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绝利一源”和“三反昼夜”可不能作平面思维上的理解,而应该作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绝利一源”指的是“瞽”和“聋”,“三反昼夜”指的是“听”和“视”。也就是说,虽然“绝利一源”之后善于听善于视,但得到利益并不多,还需要更深更多的听和视,才能听得更明白看得更清楚。所以,”绝利一源“仅是”用师十倍“,而”三反昼夜“才能”用师万倍“。所以注文”尹曰,思之精所以尽其微“。

下面我们再来领悟一下”瞽者善听“这段话的内涵,前面我说过,”瞽者善听“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经文中也绝没有要我们也把自己弄聋弄瞎的意思,对不对?从前后连贯来看,这段话讲的都是一种客观现象,那么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三反昼夜“本是指反复多次,怎么又跟”思“扯上了关系呢?我先去吃饭,饭后一一细说。

其实,这段话就是要引出下面这句话“心生于物死于物”,这七个字才是千圣不传之秘,才是我要送给大家的大礼包!关于“心生于物”,李筌注文中项羽的话已经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色起心见财起意”,或者说“见物起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尤其是受了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毒害,总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减少欲望,总要求人们的欲望越少越好,好象欲望越少人品越高似的,真是他妈的混蛋透顶,如果我死后碰到朱憙和二程的话,我一定要劈他们一顿大巴掌,狠狠地教训他们一番,中国自南宋至晚清民国的积弱落后挨打,从思想理论上探讨原因,就是拜受了理学的恩赐,就是朱憙他们造成的。请大家想一想,人类如果没有了欲望,如何生存如何强盛如何发展如何济世救人?如何还有当今发达的物质文明?所以我常说:欲望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如何去满足!欲望应该是越大越好。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呢?就是“心生于物”之后,要“心死于物”。如何才是“心死于物”呢?在此,我还要先插上一句,人们为什么会有欲望,就是因为自己有不满足,正因为人们有所求而不得,有所要而得不到,所以才会有欲望。以前也有人问过我:你说欲望没有好坏之分,那我想杀人我想强奸美女也是正确的啰?我说:如何你想杀的那个人给了你想要的,你还会杀他吗?如果那个美女爱上你了,你还想到要强奸她吗?因此,欲望来自于不满足,来自于自身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心死于物”就是人们在面对自己的问题困难烦恼和不满足时,只有抛开自己的性格爱好年龄性别信仰家庭习惯阶级等等一切的因素,让自己的思想不戴上有色眼镜,让思想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这样才能把问题的本质根源看得清楚,这样才能找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我的话来说:“心死于物”就是“抛开自我”或者“无我”,这个时候,就好像自己的思想已经升到了半空中,是自己的一个孤零零的思想来看着地面上的自己和他人,从感觉上颇有点身心分离的感觉。又好像自己思想的光芒,照在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自己和他人之上。在这种状态下思考问题,说来奇怪,脑子真有点空灵清明,嗨,平时想不到的地方,这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平时想不透的问题,这时恍然大悟就想通了。记得我有个学生,他说:是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当作局外的一个“我”,而将局中当事的我当成是另一个“他”?我说:正是正是!!!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

只有抛开自我,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情绪干扰了思想,只有无我,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私欲影响了分析判断。要想不被情绪私欲蒙蔽住自己的智慧,只有抛开自我,无我,心死于物这么一条路!!!

“心生于物”是指人产生欲望,而欲望则来自于问题。“心死于物”是指人们在面临问题时,要抛开自我,要无我,这样才能把问题看清楚,才能找到最恰当适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机在于目”是指把问题看清楚。机者,机要机关也,也是机密之机的含义,也即是关键点的意思。

无我之术,无我心法,就是今天新年我要送给大家的礼物。

西湖小学堂第七课时完毕。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 

现在我把我们讨论的这一段经文再深入地讲解一下,以供大家参考并指正.我们应该互相细读对方的表述,以期共同进步.

眼睛能看见景物,这对于人来说,眼睛是个好东西,眼睛能够给予人们看得见东西这份利益,而外部景象出入人体所经过的第一个器官是眼睛,所以眼睛相当于人体接受外部景象的源头,好比我家的用水是从井里拎上来的,这口井就是我家用水的源头.对于瞎子来说,这个接受外部景象的源头没有了,也就是断绝了眼睛能看见景物的这一份利益,却得到耳朵加倍的聪明这个更大的利益.经文正是从"瞽"和"聋"这二种客观现象中,总结出了:断绝利益的一个源头,就能得到十倍的更多利益.

请注意,对于具体"瞽者"和"聋者"来说,是断绝了一个利益的源头,得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利益,得失之比为一比一.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句话,是从前面的"瞽"和"聋"这二个例子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就是:如果在其他方面也能断绝一个利益的源头的话,也能得到另一个更大的利益.而在其他方面可以断绝的利益源头有很多,所以能得到的更大利益也有众多.众多利益者,用师也.更大者,十倍也.故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那么,其他地方是指什么地方呢?可以断绝的利益源头又有那些呢?且听下帖分解.

先补充一下,上面帖子中有句话"却得到耳朵加倍的聪明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句话我没有细讲,现在补充为:普通耳朵能够给予人们听得见声音这份利益,而加倍聪明的耳朵,能听到更多更细的声音,这个更大的利益是指变聪明后的耳朵能听到更多更细的声音.

我接着讲,如果先不管其他地方在哪里,也不管存不存在这个其他地方,我是说,我们先假设有一个其他地方,真的断绝了好多个利益的源头的话,按照上面的逻辑,是不是又在另一个地方(不是前面说的其他地方,是指其他地方之外的另一个地方)的功能变强劲了,而这个另一个地方的变强劲之后的功能,是不是也应该得到更大的众多利益?我想答案应该是的.

简单来说,请看下面示意,---表示"相当于":

普通器官---普通源头---普通利益;

断绝一个普通器官---断绝一个普通源头---断绝一份普通利益,

却引起了:另一个更强的器官---另一个更强的源头---另一份更大的利益.

断绝了多个普通源头---断绝了多个普通利益,

却引发了:多个更强的源头---获得了多个的更大利益.

请继续参照我上一页帖子的内容,对于"瞽者"来说,只是"绝利一源",虽然耳朵强劲了,能听更多声音,但仅仅是得利十倍,如果这个强劲的耳朵,能够深入反复地听,能够"三反昼夜",所听到的声音就是万倍之多啦!也即是"用师万倍"啦!

那么,这个其他地方的利益源头是什么又在哪里呢?

我前面帖子里也说过,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欲望即是理想,欲望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如何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参看经文:"人心机也","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再看经文"心生于物".由此不难看出,这个其他地方是指心!!!!!!

那么,这个利益源头又是什么呢?我说过,"心生于物"就是见物起心,就是指人心中的欲望.而人类社会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发展进步的.所以,利益的源头正是欲望!!!!!!

网友们肯定又要拍我黄砖了,张松法死老头,一忽儿说欲望推动社会进步,一忽儿又说要断绝欲望这个利益源头,才能得到更大的众多利益.看来,不是老糊涂了,就是已经疯了.

诸位大德,有没有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不妨骂上一句?无这种感觉的请赞叹我一句?

这就是中国上古文化最难,最深奥,也是最实用,乃是真正有用,真正值钱的心法!也是《阴符经》《老子》核心中的核心“心生于物死于物”,“无中生有”。

诸大德,反正我想听听有多少骂多少赞。希望网友们多多回帖。今晚,请恕我又要说:且听下堂课分解。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一) 

《阴符经》至少是唐代的文本,故五代宋元以后的文字用法,不足以为证。而从经文的思想和语法来分析,起码应该是先秦文献。故尔完全应该以《说文》为训。

我说过,对文字的解释应该要做到有理有据,绝不可以“我想怎么领悟就这么领悟”,否则的话,真要闹出“阴符经就是阴文字符就是甲骨文”这样的大笑话!!!

我在解释文字时,以字书为准,而不是以我个人的猜测为准。这就是无我。我在吧内,也做到服从吧主们的管理,虚心接受吧主们的批评指出,这也就是无我。而且,这并不是我故意作态,是我的确认为必须听从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加对大家有利。我想,你们大家也能够从我的所有帖子中看得出来。

再接着说“道”,这个“心生于物死于物”的道家心法,是比较难。我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接触过不少犯人,发现很多人的手上纹了一个“忍”字(现在估计没人纹“忍”字了吧)。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忍就是对吃苦要忍耐,对小事情要忍耐,对别人的刺激冲撞要忍耐,甚至对别人的上门欺侮,只要还能忍耐就要忍耐,只有到了实在忍无可忍才会奋力反击,造成总有一方非死即伤。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这类情节极多,我毎当看到中国人受欺侮还极力忍耐的情节,立马不要看了,因为这根本不是汉唐以前中国人的做法。要是在人家欺侮我之初就给予阻止,迫使人家归顺于我,至少不让人家再欺侮我,如果能够这样,是不是比忍无可忍的反击更好呢?

忍不是目的,单单的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忍是在遭受刺激欺侮时,暂时的,注意,是暂时!而且,这时间越短越好。暂时克制住自己的愤怒冲动等情绪,目的是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自己的理智而做出冲动的行为,当然保持理性理智也不是最终目的,保持理性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为了清楚地看清对方的目的对方的手段对方的弱点,以及我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我该用怎样的手段才是最恰当适宜的,然后我再实施合适的手段达到我想要的目的。保持清楚理智的头脑不是白白挨欺,而是用来思考这些用的!!!而一般人往往在受到外来刺激时,马上被情绪私欲蒙蔽了智慧,想也不想就做出过缴的冲动,或者丧魂落魄,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好。

遭受到刺激欺侮而产生情绪是“心生于物”,愤怒冲动等情绪即是欲望,欲望是利益的源头。暂时的克制住情绪也就是无我,也就是断绝这个利益的源头----欲望,也就是“心死于物”,用眼睛把问题看清楚是关键,这就是“机在于目”,用自己理智的智慧思考出来的合适手段来解决问题,才是“用师万倍”!!!

一般人总是直接从欲望走向实施以期望满足,而道家在欲望和实施之间,还要经过“心死于物”,“绝利”,无我,理智,看清,选择恰当适宜的方法这么一个过程,再进行实施。结果可想而知,后者所实施的方法手段,因为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就肯定要比前者高明。对不对?

绝利,无我,就是让自己的心处于空灵状态,而空灵虚无是天道的体,这时候生力发挥作用,就能让你变聪明,就能让你想到了好手段好方法。这就是我道家的妙用。

道家人物为了能训练自己达到无我,抛开了人世间的生活----绝利,跑到深山老林之中,一方面扩大心量,更为了体会无我,增强无我状态下看问题思考问题的经验体会和能力。

无我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成就自己。

至于集中精神意念这个说法,错是当然没错。但是,在受到欺侮的刺激和利益的诱惑之下,还能不能集中精神意识还是个问题,即使能集中精神意识,也难以保证这个精神意识是否一定正确,很多人也集中了一辈子的精神意识来干活,如我浙江海宁老家的农民,不可谓不专心不投入,全部的心思都用在种地上,结果还是贫穷了一世。而我所讲的这个道家妙用心法,集中精神意识这一条早就包括在内不在话下了,对不对?能在无我状态下思想,能不集中精神意识吗?而且比你平常状态下集中精神意识更加要集中精神意识啦!!!

下面再回过头来讲一下“天发杀机------万化定基”这段话,《阴符经》共用到“机”字有8处。

1.机,《说文》段注:主发谓之机。下文云:“机持经者”,“机持纬者”,则机谓织具也。机之用主于发,故凡主发者皆谓之机,檃桰之辞。从木,几声。居衣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引《说文》《书.太甲》《尚书.大传》《大学》注:发动所由。疏:关机也,动于近,成于远。还有:星名,木名,织具,气运之变化,机械,要.会.密之义,还有天机,天真也,天的真实意图之义。

《古代汉语字典》:机的本义是指用来纺纱织布的器械。释义:1.器械,机械。2.织布机。3.事物的关键,重要之处。4.机巧,灵巧,机智。

2.由此可见:机,应该是主发,发动所由之义,即用来控制是否发动的装置。又因为是用来控制是否发动,所以非常重要,故尔又引申出关键,重要,机密的含义。又因为这个控制发动的装置非常巧妙灵敏,故尔又引申出灵巧,机智的含义。

3.在这一段经文中,“机”应该解释为“主发”“发动所由”无疑!白话文为动机,意图,心机。“发机”,即是起了动机。现将这段经文直译如下:

老天起了杀的动机,日月星辰都会变动。大地起了杀的动机,龙蛇毒怪都会在地上乱窜。人起了杀的动机,会闹得天翻地覆。

4.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天地人的力量都很大,任何一方起了杀的动机,后果都极为严重。也就是说,如果起了别的动机,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所以说,如果人和老天发起了同样的动机的话,所产生的作用力是最大,所造成的后果也最大。于是,一切的变化都受“天人合发”的支配,“天人合发”是一切变化的基准。这就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5.讲解一下:这段话是接着前面经文而来,前面经文讲到天有天道,而人心如同是个“主发”的装置,人心要根据天道来确定该如何发动。又因天地人发动的力量都很大,所以人必须合着天道同步发起动机才是最正确,力量才是最大。

这就是这段经文的直译,意译,讲解。在前面第四页上红色文字的帖子里,也有对这段经文的翻译,翻译得也是对的。

“动其机”的“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动在动处,发动在他该发动之处,则“万化安”。

“其盗机也”之“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这个盗用生力的主发装置,“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机在于目”之“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见物起心”和“见道死心而无我”的主发装置在眼睛,死了心之后,能看清问题的关键也是眼睛。在此,请大家允许我纠正一个我自己的小错误!我以前的讲课中,只根据教育中的经验,过于强调了“眼睛是把问题看清楚的关键”,而忽略了眼睛是“见物起心”的主发装置这一点。所以以前,只把“机”解释为机关,关键,机要,机密。而实际上,应该把“机”解释为主发更加合适,为此谨向大家作出更正并表示忏悔。

“神机鬼藏”之“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这套《阴符经》的规律,如同是神发起的动机,是鬼的秘藏一样,形容道家的心法妙用高深莫测。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二)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1.蠢,《说文》段注:虫动也。引申为凡动之称。并引毛传曰:“蠢,动也。”引《乡饮酒义》注云:“蠢,动生之貌。”亦假春为之。引《考工记》注云:“春读为蠢,作也,出也。”

《康熙字典》引《尔雅.释诂》:蠢,作也。注:蠢,动作也。另外,还释为不逊,为恶不谦逊之义。

《古代汉语字典》:蠢的本义是指昆虫慢慢爬动,多用于指从冬眠中开始苏醒过来的虫类的行动状态。释义:1.虫子蠕动。2.愚笨,呆笨。

由上可知:蠢,应该释为蠢动之义。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不难,几乎人人都可以根据这句话讲出一番道道来。问题是,这句话必须结合前后文一起解读。

前一句的关键是“心死于物”,“心生于物”是见物起心,“心死于物”则是见物无心,见物不起希望得到之心,即无我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呢?因为老天不象人类,对万物有欲望之心,老天对万物是不会有任何想法的,老天是彻底无我的,而恰恰是这个老天却促使了人类和万物的生长。所以说,“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所以才要求人们效法老天,要无我,要心死于物。

那么,老天的大恩包括那些呢,迅雷和烈风都是在促使万物生长,“莫不蠢然”,没有不动作的,没有不作为的。这八个字是说,老天的任何动作,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施恩,都是为了促使万物的生长。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天本来仅仅是个空无一物的概念性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老天对万物才没有任何想法和欲望,老天并没有要让万物生长这个想法,也因为如此,反而促使了万物的生长,也因为老天对万物没有想法,所以也就没有了感情色彩,也没有了顾忌,

也就不考虑亲疏之别。不象人类,给自己孩子洗个脸和给别人孩子洗个脸,感觉和心态就是不一样!老天是真正的“无分别”,该怎么做就这么做。所以,只有无我,才能做得到恰当适宜。做不到无我,恰当适宜这四个字虽然能懂得,但就是做不到,只成为空话。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至,《说文》:鸟飞从高下至地也。段玉裁注:凡云“来至”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引申之,为恳至,为极至。《玉篇》:“来也”,“达也”。另外,还有极也,善也,大也等义。可见:至,应该释为下到到达之义。余,余也,释为饶也,残也,胜也。即丰厚剩余之义。

直译:达到快乐,心性丰厚。达到安静,心性清廉。

意译:想达到快乐,内心就变得厚重。心里安静下来,内心就变得清净。

讲解:心里一旦想得到快乐了,心里也就有了欲望想法了,就不是无我了,欲望想法就会蒙蔽了自己的智慧。只有抛开情绪,达到无我,才是象老天一样的无恩,内心才能清净,内心清净才能看清问题找出方法。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老天促使了万物的生长,万物才更加敬重老天,老天也达到受万物敬重这个目的,即满足了老天受人尊敬这个私心。老天为了满足这点私心,是采用了大公无私的促使万物生长的这种方法,而不是剥夺万物为己用。

所以,无我,抛开自我,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的方法。人们要想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必须以大公无私的双赢为目的,在无我的心态下,做最恰当适宜的事,也就是说,要用最公道的方法,才能成全自己的私心。

公式:心生于物-----心死于物-----抛开自我------激发智慧------看清问题-------方法适当------实现双赢------满足欲望。

千万要注意要记牢:见物起心-------心死于物-------满足欲望。中间一定一定一定要有这个无我的心法。这才是包括老子在内的古代圣贤们教我们的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

西湖小学堂第8课时讲课到此结束。

祝道友们尽快领悟天道!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三)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讲第9课时。“禽之制在气”这句话,恐怕又是一个人一个说法,反正人人都可以对这句话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我还是要强调,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上文说到,要用最公道的心来获得自己的私利,其理论部分,上中篇已经讲过了,而具体的方法前面也已经讲清楚了,那接着会讲些什么呢?也许是强调重点,也许是总结,也有可能是点睛。再根据下文生死互根,恩害互根,这可是道家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也是指公私互根。所以,“禽之制在气”这一句话,夹在这二句话之间,是耐人寻味的。再看李筌注文:“夫禽兽木石,得其气尚能以小制大,况英雄得其炁而不能诤寰海而御宇宙也”。可见,“气”指的是生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气勃勃”“生气盎然”,也就是我说的“阴符了生力”。“禽”通“擒”,擒获也,抓住也,控制也,这一点为广大学者公认。制者,约束,限止,制伏也。所以,这句话直译为:”控制住自己限止在生气中。意译为:”把自己控制在生气的范围内”。讲解:“要求人们先做到“心死于物”至静“”至公“,然后才能”至私“,根据这个原则,自己控制自己达到无我,无我就是阴符生力,阴符生力就是把自己限止在生力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阴符经》中”在“字共出现五次:“五贼在心”“宇宙在乎手”“在乎三要”“机在于目”“禽之制在气”,“在”字都是同一个解释:“五贼在心中”,“宇宙在手中”,“在最重要的耳目口三个器官中”,“主发机关在眼睛中”,“控制住自己将自己限止在生气中”。可见,这句话既是总结前文,也是强调重点,更是点睛之笔。

前面讲到,必须让自己处在生力之中,必须让自己无我,“至公”,“至静”,“心死于物”。那为什么必须无我才能“至私”呢?为什么必须“瞽”了才会“善听”,“聋”了才会“善视”?

因为,生死互根,恩害互根。这可是《老子》所反复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道家的一个基本理念。

所以,要想“至私”,必先“至公”,要想成就自我,必先做到无我,要想满足欲望,必先“心死于物”。切记切记!这就是我道家独特的见解。

关于无我这个说法,大家在最初面对这个说法时,由于受到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极左思想的误导,又由于受到佛学“空观”的影响,总觉得无我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要达到无我会很难很难。

其实,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过无我的体验。天机蓝网友,你在“代入”他人角色的时候。长安游网友,你在很投入的作诗的时候。还有,你们在风景区旅游,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时候,你们也都上学读过书,当你们在认真思考一道作业题的时候,还有,当你们在饶有兴趣的看电影电视或者看书玩游戏的时候,就已经是无我了。这些,你们都经历过的,对不对?

但问题是:

你们在“代入”他人角色时,又会被他人的角色激起了情绪,而这个情绪又充塞了自己的心头,在这种情绪下,又会不由自主的做出了某种言行。

或者,在作诗.旅游.做作业.看影视剧.玩游戏时,一旦碰上了不合胃口.不顺己意.出现麻烦.困难.挫折时,又难免会意气用事.

最常见的是:

1. 当别人在自己面前做出了某些在自己看来是不当的言行时,就会嫌别人什么话讲错了,嫌别人什么行为做错了,于是自己也开始生气了,接着,自己的不当言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了.

2. 当见到可欲的东西时,如钱财.食物.贵重物品.稀物.美色等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开始“心生于物”,于是,也就有了想将它占为已有的念头。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二种“有我”:

1.由别人的“错误”激起了自己的情绪,再由自己的情绪引发自己的错误。

2.看见可欲的东西激起了自己的贪欲,再在私欲贪婪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举动。(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我只是举例说明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当涉及自己的切身的利害得失时,难免就“有我”了,当不涉及自己的利害得失时,就是个旁观者,也就是“无我”了。

每次我讲课到这里,我不得不要狠批两种教条式的说法:

1. 千万不要有情绪呀!

2. 千万不要起贪心呀!(还有一句更教条的:“你不要执着呀”!)。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没有情绪?谁能不起贪心?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要求他无情绪无贪心,那不是在用仙佛的标准来要求凡人了吗?所以,我一直都在说,产生情绪和私欲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我只说过,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的思想,要抛开这些情绪私欲,也就是要抛开自我,做到无我,对不对?我并没有说,不可以产生情绪私欲,对不对?我只说过,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私欲,别让情绪私欲影响了自己的智慧,我并没有说,要克制住自己不产生情绪私欲,对不对?各位可以去查一查我以前所有的讲课帖子,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更没有说过,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私欲和脾气,一旦感觉自己有了情绪私欲和脾气,就赶紧用更强的意志力将其压住,我从没有这样说过,对不对?我所碰到的大部分自以为修道的人,为了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有道的样子,就是这样靠硬压制住的,而一旦暴发岀来,那比谁都厉害。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可以来比较分析一下“无我”“有我”了。

前面讲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涉及切身利害,就能够做到“无我”,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害得失,情绪私欲马上就来了,就“有我”了。我相信你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

现在,请你们大家再认真的回味体会一下:

当你们“无我”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脑子里很空灵?好像比较明净.空旷?好像自己的念头也少了一些,也淡了一些?因为这时候你并不在为自己多考虑什么,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境界有点旷达?你们现在就想一个与你们无关并轻松好玩的事情,来体会一下自己的心灵境界是什么样子的?

而当你们一旦“有我”的时候,一旦情绪私欲一产生,对不起,马上就感觉到一个很粗重的念头,从脑海中升起,好像一下子就将脑海中的空间塞满了似的,又好像是在晴朗的天空中,一下子翻起了大片的乌云,原来脑海中的明净空旷顿时不见了,只有一个粗重的念头象缠绕一样的占据在脑海中。你们现在也可以想一件最让你气愤伤痛的事情,看看是不是这样一个情景?

那么,境界中一旦出现乌云翻滚了又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凉拌呗!

我说过,跟我学道,我不会要求你们又要这样又要那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不对?我要你们原来咋样现在还咋样,唯一的要求是把我的讲课内容听懂,对不对?

所以,当你们清楚了这二种不同的境界之后,一旦你感觉到境界中乌云翻滚了,你就知道这是情绪私欲发动了,也就是“拙”的心机发动了。我作为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也就是二个字“知道”,只要你知道这时候你是“拙”发动了,而不是“巧”发动了,就ok了!

也就是说,境界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不好的心思一发动,境界中马上乌云阵阵,好的心思一发动,境界中马上雨过天晴,唉!你不要说,还真灵了!

也就是说,境界就是美容的镜子,就是体检的化验单,就是给我们提个醒的。根据境界的提醒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就可以尽量做到恰当适宜。或者说,越是粗重的念头,就越是提醒你------危险来了!!!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也有很多修道人,却并不知道心和境的关系,虽然拼命用功打坐炼气观想持咒,希望想达到什么什么境界,却死也不肯改变一下心,结果可想而知,也让人叹惜不已。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部分人,在某些时候,明知道自己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结果还是去说了做了,明知道自己不该起贪心,结果还是贪了。明知道是错误的言行,但就是熬不牢,还是要去说去做,即理性理智最终还是败给了情绪私欲,这种案例很多的,我相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曾经多多少少发生过。

说到这里,我又要狠批一种教条:“你修为不够哪”!“你要加强修为呀”!这些话谁不会说呀?说了又能顶什么用呢?

那么,对于这种说说道理都懂的,但做起来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要我说呀!原因还是四个字“不懂道理”!道不明理不透,什么道理?就是我前两天说的------立体思维!那怎么办呢?还是二个字“凉拌”。

你们大家还记得前面帖子上,天机蓝网友关于裁缝尺的一段话吗?那是典型的单维线性思维模式,你看她从头到尾只是将几种想象串联在了一起而已。(天机蓝小妮子:你可千万别生气,我只是举个典型例子,也希望你自己能够突破自己)。对于单维线性思维的人,就好比过独木桥,只要桥上一个障碍物,人就很难过去了。这就是有些人,思想中只要出现一个粗重的情绪私欲,他也就迈不过去,也绕不过去,非要去实施这个情绪私欲不可。于是,就被情绪私欲牵着鼻子走了。

那么,二维平面思维模式,三维立体思维模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要怎样才能达到立体的思维呢?

夜已经很深了,我也累了。十八号我再接着开讲。对了,如果有人对我所达到的境界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把我允许讲的那个境界,向大家作个汇报。

祝大家早安!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四) 

1. 在生活中,在为人处世中磨练自己,当然是修道,并非离世出家打坐炼丹才是修道。出世专修那要到相当的程度才为之,在人间修炼作为修道入门是非常合适的。何况,在生活中做人修道合而为一,多划算的事啊!

2. 如果要想一步就”做到无我“,那的确很难,也不可能。还记得我以前讲过的?从上海到北京,如果连上海火车站都还没有离开,就想要身处北京,当然不可能!所以要明白,要达到"无我",先不要"有我",抛开"有我",即是"无我",离开上海,即就是前往北京。而且,"无我""有我"这二种体会,我们大家都有过的,对不对?而"有我"的体会更多些,对不对?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抛开有我"即是入手之处!也是容易达到的!先达到"不要有我",等达到了没有"有我"了,也就是"无我"了。

所以,我要你们自己多多体会体会"无我""有我"这二种不同的心境,有了切身体会,再在生活中运用,就有了经验了嘛!注意了:这二种心境并不是你修炼出来的,而是本来就是的,本来就有的,我只是要你们自己去体会清楚弄弄明白而已。

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有几个人会真的去体会?还是只当听我讲故事一样的听过算过。

3. 修者,修补也,修理也,维修也。即是把已经破损的东西再修复回去也!也如同治病,治病者,却病也,除去疾病也。“有我”,即是病也,即是破损也。除去“有我”,即是修道也!

懂了没有?

一定一定要把乌云密布和空旷明净这二种心境体会清楚!

我等着听你们的汇报!否则,我这个老师还是不做更好,我也不是一个好为人师之徒!

各位网友道兄,大家好!现在有点空,先把第9课时讲完。然后再作一些回复。

“愚人以天地文理--------自取灭亡”这一段话,文字意思都不难,只要查一下《说文》《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字典》即可,反正字典里都有解释,与我们平时的理解也差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面有四组相对应的同义词:愚人-------我,人------我,圣------哲,虞------期。

还有三组相对应的反义词:天地------时物,愚虞-------不愚虞,奇期------不奇期。

另外,“愚人以天地文理圣”与“人以愚虞圣”这二句,”愚人“和”人“都是主语,也应该作同一个主语来理解,因为“愚人”和“人愚”有承接关系。而经文中的三个“我”字,都放在二句话中的后一句,应该也是作为同一个主语。这样,就可以分别列出二组意思相反的对应词:

愚人------天地------人-------愚虞-------奇期。

我---------时物------我----不愚虞----不奇期。

圣------哲为同义词,当然要作同一种意思来理解,解释为智, 知, 通, 睿, 明之义。

比较难一点的还是“愚”字,但我们也可以看到:

1. 上列二组对应词的含意刚好相反,所以,“愚人”与“我”也应该作相反对立面来理解。

2.“愚人”是以“天地文理圣”,《阴符经》讲的是“观天之道”,故可以确定“愚人”应该是正面的正确一方,是通过“无我”的心法来把事情做对,然后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我极力介绍的道家心法。

3.“时物”可以理解为具体的事情,“五贼”中的“贼时”“贼物”也是指具体的政治外交和科学技术,所以,“时物”也是指眼前利益,是指普通人那样不通过“无我”心法,而是通过直接实施手段来满足欲望,也就是我极力反对的那种做法。所以,“我”和“时物”是跟“愚人”和“天地”刚好对立,是属于反面的错误一方。

4. 从文字上分析,愚:《说文》戆也。戆:《古代汉语字典》解释”戆“为憨正愚直之义,而且”愚“在《史记》中还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

5. 古文《愚公移山》中,赞美的是愚公,批评的是智叟。可见,在《愚公移山》中,”愚“是作为褒义词的。

6. 在下一句经文”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之中,”自“指的是自己,与”我“是同义词,而与”愚人“和”人“字义较远。所以,”自“和”我“是同一个主语,是属于反面的错误一方,所以才会说"我"的这一方,是自己沉到水里,自己跳入火坑,是”自取灭亡“。

综上所述,”愚“应该作正面理解,”我“应该作反面理解。正因为”愚人“多了一个”无我“心法,所以才会跟普通人不一样,也不为普通人所理解,那些普通人甚至还要批评”无我“之人多此一举,只会空洞说教而不讲具体修炼,甚至也不讲具体的方法招术。但恰恰就是”愚人“才不至于”自取灭亡“!!!

对了,你们大家去看好了,凡是不肯”无我“的人,就是把自我看得很重很重的人。如果还不肯抛开自我,恐怕离”自取灭亡“也不会太远了。这可是经书上说的哦!!!

西湖小学堂第9课时的讲课到此结束。先下课休息一下,等会儿再开讲。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五) 

天道杳冥虚无,所以静谧,却促生了天地万物。天道隐藏在万事万物的背后,就像浸没在水深处一样,(所以,人们一下子还找不到,人们只看到表面的阴阳循环互换,便以为阴阳规律便是道,却看不到阴阳的背后还有个天道。),而就是天道这个虚无飘渺的隐藏在背后的手,造就了阴阳相胜这种现象。

这第10课时的唯一难点便是“阴阳胜”“阴阳相推”“阴阳相胜”这三句话。

首先,经文“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可知,阴阳并不是指天道,不是指道体和道用,而应该是指现象。那么天地的现象又是什么呢?有些人又要说了,那还不就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甚至又马上具体到男人女人。尽管对阴阳这对慨念用得最广泛的还是中医。可惜的是,这有些人并没有学过中医,也没有认真学过《黄帝内经》,尤其是前四章。所以他们说来说去,只能在很浅的层面上打转转,要不就是拾几句古人的牙慧,而且还要把古人精深的道理,凭自己的瞎捉摸而胡扯乱猜一通。

从中医学说,阴阳这一对慨念,可以形容寒热,也可以形容表里虚实补泻,也可以形容药性,如肾阴, 肾阳, 地黄, 滋阴, 仙茅, 壮阳等,也就是说,阴阳这对慨念所形容的具体事物可大可小。那么,在人身上,最大的一对慨念是什么呢?

我们说,人身上的所有器官的功能一切正常,身体才是健康的,身体健康才能有力气走路干活。所以说,自身功能的正常即是阴,因为他不对外产生作用,是隐蔽在内部的,故属于阴。而走路干活是对外产生作用,故属于阳,是显示表露在外面的。所以俗话说,身体健康才能挣钱,有了钱,再进一步调养身体。

如同我说过的《周易.亁坤》二卦,家庭和睦了,父亲外出赚钱,家里有了钱,母亲合理地持家,家庭也幸福了,父亲外面挣钱更多了。所以这是一个:阴生阳,阳又回过来化为更厚实的阴,又生出更强壮的阳,这个更强壮的阳又能回过头来化为更加厚德载物的阴,继尔又生出更加雄健的阳---------也如同一家正常的企业,如果投资管理等很到位,就有了利润,一部分的利润转化为再投资,进尔产生更大的利润。一个国家当然也是如此。好比你们天天要走的台阶,有一个平台,上一个阶梯,又一个平台,再上一个阶梯------这就是“阴阳胜”,这就是“阴阳相推”,这就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阴阳相胜”!!!

而这一切的机理,皆来自于天道,天道促成春夏秋冬正常运转,万物人类才健康成长,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所以,我虽然不反对: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个说法,但我更喜欢:台阶式发展这个说法!!!

当然,我讲的《阴符经》的道理,要比上述的“阴阳”要精深的多,就是:无我------满足------再无我-------再满足------,是心法!懂得了《阴符经》,才能“阴阳胜”,才能“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请大家细细体会一下,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不是有一点立体思维的感觉???

所以,圣人知道天道是不可以违背的,只能顺从,因而才写了这部经书,来讲述这个道理,并制定了我们的具体做法。

这个隐秘的天道啊,是灵活的,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不是死板的,不是任何的规律可以来套用的。

这个天道以及依天道而行的无我心法,如同一个神奇的器具,从里面能生出很多很多的神奇妙用。我们也从中可以总结出八卦甲子这样的规律,这个天道真的是神妙莫测神机鬼藏啊。

老天爷已经将《阴符经》中的这套“阴阳相胜之术”,通过各种现象昭示给我们了,难道我们还看不明白吗?

(未完待继…………)

揭开道学文化神秘面纱-------

张老师讲解<阴符经>之(十六) 

继续讲五贼,以及再讲一下立体思维。

首先要明白,这五贼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不是前后关系,这五贼之间可不存在因果关系。如交际好了不等于身体好,身体好了也不等于一定能克敌制胜。同理,一个人的武艺功夫,即克敌制胜的本领最强,也不一定就能成仙。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也相当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克。如土旺四季,即如同你们现在这样,思想理念(贼神)提高了,则养生.科研.交际.克敌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如克敌制胜(贼功)的能力强了,则生命安全(贼命)有保障了,相当于金生水,同时也消耗了不少的财力物力(贼物),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相当于金克木。这些互相影响,也只是并列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不构成因果关系。

当然,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本身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倒不是完全符合五行的生克,所以,千万别拿五行的生克去套五贼的相互影响,而且,即使套上了也不见得有什么现实意义。

关于五贼五行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复习一下我在第一页上的讲解内容。

具体来说:

1. 贼命养生,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跟别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2. 贼物科技,是跟物体打交道,并不需要处理太多的人际关系。

 3. 贼时交际,是纯粹跟别人打交道,重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尽量要跟对方搞好关系,能不把对方推向对立面,就努力不把对方推向对立面,即能为友则尽量结为友人。

 4. 贼功克敌,是纯粹的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用之于怨”,有多少阴谋诡计毒辣手段尽管用,是尽量的克制住对方的手段,不让对方有施展乃至喘息的机会。

 5. 贼神思想,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理论认识心量境界,是纯粹的自己跟自己的事情,当然,做好贼神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能做好其他四贼。如同你们跟我学道,目的就是为了你们能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四贼)都能做得更好。

看到没有,这五贼所用的思想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所用的心,所面对的对象,所使用的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不一样。噢,完了,你们师母回来了,跟她的小姐妹们逛街回来了,在小区门口了。哇,风衣,丝袜,靴子,还披肩发,我得准备洗洗了。祝大家晚安!

未完待续

 各位网友道兄大家好!继续讲五贼:

可以这样说,五贼的慨括,已经包含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内容,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要碰到的。所以,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有五贼的本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贼的方法手段目的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一树开五花,花花各不同。但是,每一贼的心法,都离不开无我看清适当双赢这一套理论。

所以,无我心法,是贯穿于任何一事的纵向的一条线,而五贼乃至更具体的各项工作生活,是横向并列的多个点。《阴符经》的总体脉络,就是这种一线连五点的结构,如同一个树干上五个树枝,每根树枝上各开一朵花,而且还花花各不同。

这种一纵连五横的树叉式的思维,即是最最简单的立体思维。请先把这种最基本的理解了。

再来讲一下至私至公这个问题,从你们的对答中,我感觉到你们似乎对至公这个慨念都还有一些误解。

至私这个慨念,你们都能理解的,就是一心一意只为了自己,绝不管别人的死活。

至公这个慨念,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只顾全大家,绝不管自己,如同邱少云黄继光一样,将至公理解为绝对的无私。我估计很多人对至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这与几十年下来的“左”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虽然这没错,但要求太高了,也就脱离了实际了,相当于让小孩子挑一百五十斤的重担,难免把小孩子也压伤了。

我们道家所说的至公,从慨念上讲,与我们现在的讲法是一样的:是指大家的,公共的,公平公正之义。但是,你们千万别忘了,我自己也是大家的一份子呀!既然是公共的,那当然也有我的一份,对不对?如果说,我只顾自己是至私,那我全然不顾自己,也不见得就是公平公正呀!对不对?所以说,所谓的至公,就是把自己只当成是群体之中的一份子,自己只是N分之一,也就是也就是我常说的:只把自己当成其中的某一个“他”。什么是公平公正?不就是每一个人都一样吗?既然每一个人都一样,那干嘛我就不应该得到我该有的那一部分呢?那干嘛还要我连我那N分之一的利益也要抛弃呢?

所以,至公就是认识到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不能只顾自己,而要站在整个群体上来考虑,如果群体得益多了,我也得益多了,如果群体受损了,我也受损了,对不对?这也就是也就是我常说的:心里要想着他人!!!总还记得吧!

举个例子,我在卖菜你来买菜:

如果从至私的角度上讲,我希望越贵越好,最好卖500万元一斤青菜,你希望越便宜越好,最好是白送送的。但是,这可就达不成交易了,我也不能将菜换成钱去买别的东西了,你也不能买菜回家吃了,是谓双输,而不是双赢。

如果从至公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讨价还价,我也要考虑到让你买的实惠,而且还要保证质量。你也要考虑到让我有一点小钱可以挣挣,而且还不能用假钱。当我们以一个双方都认为合适的价钱成交了,这样,我也挣到了小钱,你也买到了实惠菜,是谓双赢。(注意了,合适的价钱,即是恰当适宜,恰当适宜才能双赢。)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下次生意,长久生意。今后的挣钱和实惠更多,对不对?

所以,我们在买卖时,不能只顾自己,要为双方的利益而考虑,要认识到自己只是二分之一,也还要为对方这二分之一考虑考虑。这就是以至公之心达到至私的目的,这就是要想成全至私,先要有至公之心。要用至公的心态达到至私的目的,要想达到满足自己的私心这个目的,先要有至公的心。

一个是目的,一个是心态,也相当于方法手段。(注意了,这也需要有点立体思维。既不是前面因果关系,也不是横向并列的关系。)

如果在买卖过程中,有人死也只顾自己,死也不肯以至公之心来为双方考虑,那就只有不成交了,但总还有其他人来成交,吃亏的还是那个只顾自己之人。(如果还有人挑起事端,那就不得不施展克敌制胜的手段啰。)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双赢的标准,不能只看目前的局部的!而要看长远的整体的。所谓《亮剑》中说:“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役”!

同时也还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前面我说的邱少云黄继光这些英雄,你们可千万不要认为我主张“既然每一个人都一样,那干嘛还要我连我那N分之一的利益也要抛弃呢?”你们可千万不能冤枉我在否定邱少云黄继光这些英雄!

你们都知道,在当时的战场形势下,如果他们以至私之心而贪生怕死,那么整个战斗将极可能输掉,而自己也不会有利益,是谓双输。他们正是以至公之心,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作出了牺牲。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们人都死了,所有的荣誉啊怀念啊全是空的,他们只有付出了牺牲,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而没有满足任何的私心,也没有达到任何至私的目的!是不是很多人会怎么认为呀?

他们之所以会怎么认为,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学道修道,也没有证得在我们地球这个人类和动物世界之外,还有其他世界和其他生命体。如我当初在无我心法上修止观禅净,超越了人类世界,真正证入了光色世界的境界,得以确认在我们所知的地球太阳系之外,还有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的世界。所以,人的生命也绝不是只有今生今世这么一次。当然,对于这个话题,我也不展开讲了,你们也别问了,等到你们也证到了的时候,你们自会明白。我的意思是说,这些英雄们牺牲之后,他们所得的利益还是很大的,他们当然也是属于达到了至私的目的。尽管他们在牺牲时,只有至公之心,并没有任何的至私之心,而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却更大。所以这里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没有任何私心,只有至公之心的行为,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但是,要达到绝对的至公,绝对的利他,如舍身饲虎舍身喂鹰等,非常难非常难,那可是修菩萨行成佛的要求!在平时就根本不可能。如果在平时,硬要别人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不闹出病来才怪呢?而且,操作难度也非常大,一不小心,非但没有利益他人,反而更加激起了别人的私欲,更加引发了别人的错误。那就非但没有利益可得,反而更添罪过了。

 所以,道家的理论最切合实际,知道人们一下子做不到绝对至公,私心肯定还会存在,才提出了公私兼顾这么个妙法。

第一步,先跳出自我,只将自已当成另外一个“他”,以至公之心来成就至私。

第二步,以身为天下,取得的利益更大。

第三步,再绝对利他,那就是修菩萨行了。

当然,反过来也就是说,1.私心越重越没有利益,2.自已他人一视同仁则双赢,3.绝对利他,心中连一点私心都没有,则就是佛菩萨普度众生了。

第一点固然不可取,第三点一般人一下子难以做到,起不了这个心,又没有足够的智慧来操作。所以,由第二点双赢起修,是一个很实在的妙法。

《阴符经》这套理论,特针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最初的修行。

补充一下,绝对利他的修法,乃是越是利益一切众生,自已的利益和境界也越多越高。但在修的之前,自已知道有这么回事,在修的时候,却已经忘了这回事,也就没有了这个心了。

现在要是你们看了还不理解,没关系。今后如果有机会讲佛学禅修,我会细说。理到也就能修法到,也就能境界到。

(讲解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也来讲讲阴符经——道家修炼理论部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vw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