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也一次次与脑海中尘封已久的记忆相遇。每一段记忆都好似一个离别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让人动容不已。在我们的身边,那些此时此刻看时亲密无间的距离,极有可能被生命的变故、被偶尔的争吵,甚至就被平静的时间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颗明亮的星星,尽管在我们彼此相望的时刻我们光芒汇聚脉脉含情,但那光芒汇聚的焦点却已可能是它亿万年前的一刻光华而已。
然而生命并不害怕距离,那些被疏远的感情,其实有彼此相望的身影;那些被拉开的梦想,其实有彼此相惜的眷恋;那些被撕扯的回忆,其实有彼此重逢的期待。而当我们重逢时的那一刻其实也是不真实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经验都是一场梦。

在修行中证悟了本具存在空性的觉者,他了解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示于其上而已,人们将世界标示或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我们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是如此地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了悟。
如果我们像释迦佛一样确实地去分析,就会发现诸如形体、时间、空间、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标签,都很容易被解构。我们要学习、闻、思、修。像释迦牟尼佛祖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于相对的层次,恰如海市蜃楼一般。他的体悟,终止了期待、失望与痛苦的循环。在证悟的时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一条深奥、安祥、非极端、清晰、满愿,有如甘霖一般的道路。而此刻的“我”也正走在如甘霖一般的道路上。
愿:我也可以如悉达多一般证悟;
愿:我有能力表达证悟“空性“之路;
愿:我有能力教给他人;
愿:我及我所教授之人有能力听闻了解;
愿:我此生也可以留在神山的原始森林中,安住于此祥和状态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