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大略讲了伤寒入六经的不同症状和典型用药,这次《伤寒例》②-7说一下“两感于寒”——太阳和少阴同病的典型症状和用药。大家还记不记得如何判断一种运动适不适合自己呀。
还记不记得感冒症状如果从浑身酸痛,变成只有喉咙痛,可能是伤寒从三阳经传到三阴区域去了……症状看似是减轻了,病情实际可能加重了。
【3.25】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汤主之。
16大青龙加附子汤方.jpg
先不说别的,要特别注意《伤寒论》里面有几个著名的“杀人”的方子,「大青龙汤」就是其中之一。
六两麻黄,按照汉代一两十五克的换算,足足九十克,如果辩证错了,真的会死人的……就算辩证无误,煎药的时候忘记放姜枣了,多吃一剂也可能死人……
还有,麻黄九禁,这个一定不能犯。比如林妹妹就不能用麻黄,嗑药的不能用麻黄等等。
接着说「大青龙汤」发汗太多怎么收工:一个是用牡蛎粉拍全身,一个是「真武汤」救急。麻黄用多会心慌,「真武汤」加「生脉散」可以救回来。
那就别放那么多麻黄呗。
16大青龙加附子汤现代人剂量1.jpg
现代人用「大青龙加附子汤」的话,上面这个剂量就差不多了,麻黄还可以减少到20克,多吃几次也可以,安全第一。
呼呼,下面书归正传,开始说条目。
这个方子治疗太阳和少阴同病,单独看太阳伤寒是「麻黄汤」。
而「大青龙汤」前面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是「麻黄汤」的结构,然后用了姜枣调营卫,再用石膏清肺热。
【7.7】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症,脉浮为风,脉紧为寒,风寒两伤营卫,灰常怕冷,一身痛。一滴汗都没有,所有毛孔都闭住了,身体大热,心烦,手脚不知道怎么放……
所以「大青龙汤」症是外有风寒,内部闷烧的调调,学习的时候注意与处理外寒内热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症做个对比。
「大青龙汤」用「麻黄汤」结构拔掉寒气,再用杏仁和石膏制约麻黄;用生姜把桂枝的药性拉到卫分祛风;用石膏给闷烧的肺清一下热,免得烧成所谓的肺炎;最后用保命的大枣把体液收住一些,不至于汗出而亡阳。
「大青龙汤」里面的药真的是一味都不能少。
再单独看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
「大青龙汤」里面已经有麻黄和甘草了,加一味附子进去,处理少阴伤寒的结构就做出来了。
「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症是脉沉细, 「大青龙汤」症的脉浮紧(包括「麻黄汤」症的脉急数),沉细和浮紧的脉象合起来,就会变成「大青龙加附子汤」条目里面奇怪的脉象: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
症状是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这个辩证比较难,取巧的方法是:一个少阴体质的人,得了「麻黄汤」症,脉有时候摸到是沉细的,可是又不能单独上「麻黄汤」,这时就要用小剂量的「大青龙加附子汤」。
要用「大青龙加附子汤」,辩证要点有:
A、怕冷,发烧、一点汗都没有。
B、身痛,烦躁,手脚不知道怎么放,动来动去。
C、脉有时候摸到沉细,有时候是浮紧。
注:
所谓“麻黄九禁”,是《伤寒论》中禁用辛温发汗的九条原文。我们把这九条原文,每一条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咽、淋、疮、衄、血、汗、寒,剩下的两条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尺脉迟和尺脉微。
这里所说的"咽",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是淋家,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人;"疮"是疮家,久患疮的病人;"衄"是衄家,平素经常鼻子出血,阴血不足的人;"血"是亡血家,平素经常有出血病,如月经过多,便血,尿血,或者皮下出血的人;"汗"是汗家,即自汗或者盗汗的人;"寒"是胃中寒,中阳不足的人;这里所说的"尺脉迟"提示了阴血不足,而"尺脉微"提示了阳气不足。
好了,“两感于寒”——太阳与少阴同病的典型用药「大青龙加附子汤」,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一讲,我们继续“两感于寒”的其它两个典型症状的讲解:阳明与太阴同病,以及少阳与厥阴同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