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被文字所触动还是假期又看了一遍《兄弟(上)》,没想到余华又一次拿着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
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忘记了晚饭,忘记了ddl,完全沉浸其中。合上书时,酣畅淋漓的同时脑海中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浮现,孙光林的一生慢慢展开。
余华是一位反差极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将人间疾苦刻画地淋漓尽致,现实生活的采访中又是如此妙趣横生,称——因为想乘凉所以去太平间睡午觉,结果发现真的好凉快。在《细雨》之前,我已经拜读了他的11部作品,有“人生必读”的《活着》,也有被“忽视的瑰宝”《黄昏里的男孩》,又让我逢人必夸的《兄弟(上)》,也有令我一头雾水的《文城》。纵使主题大相径庭,纵使写作风格迥异百态,余华先生对于细节的把握真的令人瞠目结舌。具体表现在他的某些文字不仅直击人的心灵从而产生共鸣,同时极具画面感。
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两个问题。
呼喊什么呢?细雨又是什么?
首先,什么情况下,大家才会呼喊。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在面对悲伤的时候?每个人处理的方式不同,所以呼喊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求救和冲突,在我看到因为乌俄的矛盾,处于战乱中水深火热的人民的时候,这五个字自然而然浮现。细雨是轻柔的,它是那样的悄无声息,就慢慢浸入你的世界里。身处在封建固化思想农村的人们,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被“细雨”所影响,所浸入,最后融为一体。而在这轻柔的细雨中,又有人大声呼喊,不正是一种反抗,不正是一种求救的信号,不正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吗?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在那片土地上不停地碰撞。
这里还必须提到两句话。
“阳光那时候似乎更像是温和的颜色涂抹在我们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尽管这是孙光林对于儿时七八岁记忆的憧憬,但不知为何在看到这句话,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种青春毛茸茸的质感让人觉得巴适得很。那句“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伴着影片一同涌出,只让人身临其境。其实这么说不对,青春固然是美好的,但我觉得更应享受当下每一分钟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是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这里与《挪威的森林》那句“四季更迭,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远地”不谋而合。然而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事情,不曾经历的人当然无法言喻,可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在《挪威的森林》中出现了两次,而且当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只觉得战栗、脑海里浮现的是《Coco》里表达的——“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所遗忘”的主题。身边家人,网络明星,陌生的人,都有部分离开这个世界的,而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他们的生命其实还在延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好地去活着吗?为了让他们的故事延伸下去。
生死本就是亘古不变的人生主题,我们似乎要从这种告别的过程中学会什么东西,而这种东西在面临下一场告别的时候又会变得不堪一击,如此往复,直到自己向这个世界好好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