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经历紫云之死,康熙重病一场,加之吴三桂在南方节节获胜,大有势如破竹之态。康熙先是召见周培公,与其商议,周培公如实禀报,但也对事态的严重性有所回避,康熙知其顾及自己身体,便让他全部如实说来。随后,索额图觐见,康熙让周培公在屋内一角落隐藏。
索额图先是禀报当下的情况,但提及吴三桂叛乱之事,竟然提议康熙将西南等地赐封于吴三桂,并表示自己愿意前去招安等,康熙听闻,大怒,一边大骂索额图一边让周培公出来评断。
而孝庄太后这边,因皇后难产,太医前来请示应当如何处理,孝庄太后无奈,只能命其以大清江山为重。随后,赫舍里又产下龙子,但却因产后大出血,性命攸关。正在此时,康熙与索额图等也前来看望赫舍里,赫舍里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一时之间欲言又止。周培公见状,一语中的道出赫舍里所想——希望康熙立太子,康熙遂当众宣布立胤礽为太子。
……
赫舍里逝世,在举办丧礼之际,康熙在宫中等待援军察哈尔王消息,却听人禀报,虽然其军队已前来京城,但却并不是来救援,而是来逼宫的。康熙一时愤怒、自责,稍歇片刻之后,召见周培公等人,宣布索额图、纳兰明珠、周培公等人为辅政大臣。众人看出康熙心思,便私下商议请孝庄太后前来劝诫康熙。
众臣退下之后,康熙召见魏东亭,并让他拟旨退位,却遭魏东亭拒绝。与此同时,皇宫之外,杨起隆等人也密谋带兵进皇宫,欲趁乱夺位。
……
得知康熙情况的孝庄,立刻赶来劝诫康熙,正在劝诫之时,大臣禀报叛兵已经攻入皇宫,并请康熙和孝庄太后回避。孝庄太后先是让大臣不用禀报,该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
康熙劝孝庄太后回避,表示既然叛军已经攻入皇宫,即便康熙退位又有何处可藏。康熙再劝孝庄太后,孝庄太后盛怒道:“你以为那些危难是外面那些叛军,大清最大的危难不在他处,而是在你心里,你五内如焚,六神无主,并欲以退位而弃天下。”
说到动情之处,孝庄太后又提及顺治出家之事,并质问康熙是否也要步其后尘。随后,孝庄太后告诉康熙要学大青年列祖列宗,要学自己,任凭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唯吾独尊。并力劝康熙克服心魔,表示只要康熙、自己不倒,任凭叛军大乱,都不能动摇大清分毫。
同时,孝庄太后命人开门,面对众臣,孝庄太后宣布撤三藩是自己的意思,康熙只是照办,当前即便有天大的事情,都由自己承担,并让众臣团结一心。康熙随后向众臣宣布“国都仍是北京,自己仍是皇帝”。
……
终于,在康熙重振信心之际,满朝文武万众一心,一举将皇宫内的杨起隆等叛军歼灭。
觉|领导者面临的真正挑战
自康熙亲政以来,大清面临严峻的危机,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以杨起隆为首的反清复明叛乱、赫舍里因难产而死、察哈尔王又临阵倒戈……一时之间,康熙与大清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孝庄太后与康熙的沟通,字字珠玑又令人心生敬佩。
孝庄太后与康熙的沟通,每一句都是在劝诫康熙,但却将大清列祖列宗、顺治、自己、康熙等人全都提及。正所谓以史以人为镜,孝庄太后以历史为镜,提醒康熙人终将一死,但即便是死,也应死得其所,也应但求无愧之;以人为镜,既让康熙避免重蹈覆辙,又让康熙汲取前人智慧。
在所有言辞与行动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优秀的领导是如何一步一步为他人破除心中的困扰与阻碍,如何从一语惊醒梦中人,到激励人心,再到形成上下同欲的。
而从康熙身上,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人,纵使能力再强,再成功,终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但不管如何,都应该明白,一个的权力越大,职位越高,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危机和紧要关头,真正考验领导者的,并不是外界的复杂局势,而是领导者是否能直面危机,是否能沉着稳定,是否能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
学|从生命到使命
孝庄太后与康熙,一老一小两位领导者之间,孝庄太后的一席话不可谓不精彩。从管理上说,孝庄太后是在帮助康熙这位领导者重新找回责任感,也在为其凝聚人心;而从个人成长上说,孝庄太后却告诉了康熙两个受用一生的道理。而这两个道理,全在她的一个举动之中。
孝庄太后在劝诫康熙时,告诉康熙要学习大清列祖列宗,并且提到自己不久也会加入,而几十年之后康熙同样也会加入其中。
孝庄太后一方面是在告诉康熙,也在告诉所有领导者,更在告诉我们所有人: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因而每当面临重大决策和选择时,我们都应该以终为始。
就以“生命”一次中的“命”而言,其实包含两重意思:第一个“命”叫做生命,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而第二个“命”叫做使命。
康熙在危难关头,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一生中所有的感受,也正是因为挫折带来的困难和痛苦,以及自己急于平定三藩所带来的不顺与阻挠,让他最终选择退位。而对于使命,他却忘了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身负天下重任,就注定不能事事都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孝庄太后也是在提醒康熙,相对于大清列祖列宗,相对于孝庄太后而言,康熙此时不过二十岁出头,人生的道路尚且漫长。并且,正如孝庄太后在康熙决定撤三藩之前的沟通一样,正如索尼临终嘱咐一样,他们都曾劝诫康熙要从长计议。而康熙遇到的困难,正是源于太过于急切地撤三藩,致使吴三桂等人在大清尚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起兵,造成目前的困局。
领导者从中需要学习的是,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与企业战略相关的问题,领导者在制定规划和战略时,都应该从中长期去考虑;同样,在战略的执行落地上,也切忌操之过急,更要避免因为一时的失利而陷入困境,将战略抛诸脑后;最后,在遇到困境时,从战略出发,引导员工做正确的事,才是及时的补救之道。
思|管理无小事,重在“密”
康熙智擒鳌拜和平定三藩中,危难关头,有两次开门的举动,一次是吴六一挫败班布尔善之后,而另一次则是在孝庄太后劝诫康熙不退位之时。
同样面对危机,康熙让魏东亭不开门,孝庄太后让苏麻喇姑开门。其中的异同之处,也是值得管理者和领导者思考的。
康熙与孝庄太后不同的是,同样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孝庄太后命人开门,是因为她足够镇定自若,也足够自信,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此时,在门外的是大清节节败退的战事,开门的意义在于给到满朝文武信心和士气。
康熙命人不开门,则是出于“用人要疑”,尽管吴六一已经将班布尔善拿下,但康熙仍不能确定他是否真的可靠。并且,在门外更多的是胜利,但相对于胜利而言,康熙的关注点是吴六一的“人心”是否向着自己。
而康熙与孝庄太后之间相同的是,不管是不开门还是开门,对于康熙和孝庄太后来说,都是成长。
康熙的成长,就像刚入职场的新人,开始的时候都是没有畏惧的,因为无知者无惧,他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年轻,还有许多尝试和犯错的机会。而康熙选择不开门,就是因为他知道身为国君,他的每一步选择都至关重要。
孝庄太后的成长,是因为她真正做到了无知无惧,在康熙准备退位、众臣力劝、三藩起兵等纷乱局势下,孝庄太后这一举,让众臣无法一眼看穿统治者的心思,也是孝庄太后以身作则教导康熙的为君之“密”。
领导者需要看到的是,在企业经营中,管理无小事,领导者既要将管理做细,同时还要让自己跳出原有的格局,从全局着手,思考企业的管理和战略,才能应对危机,运筹于帷幄之中。
行|管理无非对错输赢,更在于有效
孝庄太后劝诫康熙的过程,每一步都值得领导者细细品味和反思,一是领略其中的领导艺术,二是对比自己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面对相同情形之时,是如何决策和处理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同样,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危机处理思路和过程。
第一,正其身,正其行,收其心。
孝庄太后以大清列祖列宗劝诫康熙,是正其身、正其行,是要康熙明白,大清的江山来之不易,前有列祖列宗打下江山,而康熙身为皇帝,就应该像列祖列宗一样,担负治理大清的重任;孝庄太后告诫康熙大清最大的危难并不来自于外部的叛军而是来自于康熙的内心,收其心,一是不管康熙做出任何决策,最终都要面对自己,二是即便康熙退位,将大清江山拱手相让,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终究不能偏安一隅。
其中,最关键的是收心,正如佛家对如来佛的解释一样——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意思是只要一个人心无挂碍,便随处可通,更不会为外界所阻挡。孝庄太后希望康熙明白的是,康熙如果想要战胜吴三桂,首先要先战胜自己。
第二,重申使命,重燃信心。
孝庄太后告诫康熙的退位实质是“退位而弃天下”,这是在警示他,同时也是在提醒他,作为皇帝,康熙的使命是肩负天下。而在康熙拒绝与赫舍里联姻时,孝庄太后也曾问过康熙要美人还是要天下。第一次问康熙,孝庄太后是在让康熙亲自确认自己的使命,而此时的提示与警示,是在通过重申使命,让康熙再担负使命。
同时,孝庄太后再次提及大清列祖列宗,并提到自己,是在以成功的案例告诉康熙,不管当前的形势多么严重,通过自己的努力、责任感,都最终成功担负起使命。
对于领导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企业遇到困难,危机之时,领导者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所担负的使命,想一想经营企业的初衷,想一想曾经是如何获得成功,让企业转危为安的。
第三,以身作则,身负重任。
开门之后,孝庄太后面对在门外跪等的大臣,先是宣布撤三藩是自己的决定,康熙也是遵循自己的旨意去办事。作为领导者,孝庄太后向康熙、向众臣传达的是:遇到问题不要立刻去争是谁的责任,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
尽管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孝庄太后这一表态,换来的却是满朝文武围绕如何平定三藩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领导者来说,孝庄太后的话何尝不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呢,但凡企业的发展和经营,都是企业中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企业中所有的失败,其实也是所有人的失败。因为从每个人加入企业的那一天开始,既享受企业经营所带来的利益,但也同时肩负着推动企业良好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领导者不仅要给到员工方向和指导,给予员工信任和支持,更要不断地给到员工信心以及行动的勇气。才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跟随和付出。
第四,上下同欲,万众一心。
开门之后,孝庄太后在表示撤三藩是自己的决定时,同时还表示就吴三桂而言,三藩撤与不撤,他都会起兵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并号召满朝文武上下齐心,一定能歼灭叛敌,永铸江山。
孝庄太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劝服康熙、承担责任之后,要解决三番之乱,需要的是满朝文武共同出谋划策,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达成的目标。而在这之前,需要的条件是上下同欲。简单地说,就是万众一心、步调一致。而万众一心,靠的是信仰,靠的是目标一致。要做到步调一致,则是靠纪律。同时也是在给到所有人激励和信心。
对于领导者来说,应当放弃对是非对错、输赢的争执,相反,领导者更应该追求 “有效”。对于团队来说,一个团队的有效,在于团队中的每个人把团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在于为团队奉献而非索取。而管理的有效,在于员工一次又一次地将工作有效地完成,在于领导者一次又一次对员工有效的计划、指导、授权、监督。
教|在蜕变中成熟的领导者
在整个康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看到一位拥有极强领导力的孝庄太后。在康熙平定三藩的过程中,与康熙的每一次沟通,她都始终围绕目标,并且抓住重点,同时在管理方法上,也运用有方。
吴三桂造反之前,孝庄太后与康熙的沟通,更多的是对康熙严厉地质问,表面上看是在阻拦康熙,但实质上是在告诉康熙过度的自信和快速行动有时并不一定是好事;而在康熙生病之后,孝庄太后则是以鼓励康熙为主,并给到康熙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最紧急的关头,孝庄太后又以身作则,一次又一次告诉康熙,面对危机,一定要冷静地理清头绪,在知己知彼的同时,避免盲目自信,以目标、责任、耐心和谦卑泰然处之。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康熙成为千古圣君,成为中国历史中非常优秀的一位帝王,成就康熙的,恰恰是他人生当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也是孝庄太后一次又一次地言传身教和指导,让康熙在不断蜕变中,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