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发朋友圈了,还在发朋友圈的依旧是那些人,不曾有半点变化。他人如何想的,我不太了解,可对于自己的想法,倒是想聊一聊。
我应该是在今年年初关了朋友圈,想来原因也无非几下几点:
1,加剧自己紧张、焦虑的心态,觉得自己的生活好似一地鸡毛,为何他人过的如此丰富多彩。
朋友圈作为一个公共展示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形象的外显体现。
每个人随着自身的成长,会不断的遇见与离别,告别的人儿并非再也不见了,朋友圈便是一个了解远方朋友的不错渠道。
此外,对于当下所处阶段,所遇之人,所交之友,大多其实是泛泛之交,平日里深入接触的其实不多,相互间最直观的了解仍旧源于朋友圈。
朋友圈仅是一个平台,不需要将每日的生活都摊开来,我们是可以有选择性的截取生活片段并展示出来。
试问一下,谁不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示众?况且观众还是自己认识的人。当然也会有比较极端的,可那毕竟是少数。
于是,我们所看到的朋友圈,朋友们呈现出来的状态无非都是美食、美景、美照、美好,偶尔也会有极端情绪的倾吐,久了,后者便自知无趣,还是岁月静好的感觉比较能够博得关注。
每次逛完朋友圈,回到自己的生活,一日三餐吃食堂,三点一线逛校园,鸡皮蒜毛一堆事,自怨自哀守空房。
当然有戏谑的成分,真实情况其实也知道个大概,尤其对于周身熟识的人,可整个人的状态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关闭了朋友圈。
2,本就碎片化的时间,更加细碎,日常生活的效率被大大降低。
关闭朋友圈并非一蹴而就,先是关掉了有新内容时提醒我的按钮,朋友圈页面相应的从图片变成了小红点。没成想这小红点更恼人,看着就想点开,消掉,时间也就在无形中被撕的撕碎。
后来干脆关闭了在发现页中显示该功能的按钮,总算清静了。起初,可能有点怅然若失,不适应的感觉,过了几天就好了。时间归整后,整个人的注意力,专注力确实逐渐提高了,效率也就上去了。
虽说如此,情绪总得有个突破口,在朋友圈走失的人正在通过其它的方式来敞开自己。况且,朋友圈所辐射的范围总还是太小,总感觉很难找到同频的人。于是乎,大家分散于抖音,豆瓣,简书…。
在这些敞开的平台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细分领域。爱好文学写作的人可能进了简书,喜欢锻炼的人可能选择了keep…
在里面,我们能够很好的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有聊得来的话题,有能包容自己奇奇怪怪的朋友…
除却网络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未尝不是呢?
当我们所处的平台越高,大家的个性特征更明显,相应的,包容性越强,反倒更容易找到一群同频的人。
一方面,平台越高,人们生活节奏其实快得多,每个人都很忙,有自己的事要做,自己的生活要体验,没那么多闲工夫管他人的事,这也就是它的丰富性为何让这么多人迷恋。
另一方面,正因为它的包容性以及丰富性,我们可以遇到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为自己“奇奇怪怪的喜好”找到一群有趣的人。
由此想到了优秀写作者的一个特质,那就是能够将别人无法表述出来的内容给呈现出来,进而引发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