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 黄小海
本周是忙碌的一周,自己开了两次公开课,还听了别人的四节公开课;本周也是充满收获的一周,听了各路专家的点评,看了陈蕾老师的王炸常态课让我的脑海波涛翻腾,激流荡漾。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如何解决课堂时间与课堂容量的问题上,陈蕾老师用自己的实践给我指明了方向。
一起回顾下陈蕾老师课堂中的一个课堂任务。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从《创新设计》(复习用书)、校本学案与已考查的试卷中,请就这两个政治制度的内容,各找一道易混易错的选择题。
这节课正是从“挑战易混易错”开始的。首先,学生独立思考,用两个关键词总结易混易错点。接着,他们在小组里分享课前的两道选择题,阐明自己选题的意图。然后,小组里选出一道好题,而好题的标准是“全班正确率为30%-75%”。最后,由学生抢权获得检测权,当场进行全班测试,并呈现作答正确率。
———选自《 选出你们的好题 》 陈蕾
这个学习任务结束后我看了下时间,用时20分钟。这20分钟里面,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各自的分享学习了8道题,后又有两位学生全班交流了2道题,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在20分钟里面学习了10道题,平均2分钟解决一道易混易错题,还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易错易混题。这还不算课前学生为了选择课堂交流的两道题而在一堆材料中通过分析理解大量错题从而选择自己认为的易混易错题。这是何等的效率,2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容量惊人,更可怕的是整个过程老师不过是布置了学习任务,所有的学习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段时间里学生训练到的内容已经不是可以用几道题来衡量的了。
看来要解决课堂容量与课堂时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设置好的课堂学习任务。
陈蕾老师的任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都能够产出自己个性化的结果。陈蕾老师让每位同学收集错题,这些错题都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学情收集的,每个错题都是个性化的结果;其次是互动分享的,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全班分享获得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审视自己易错点的同时通过吸取别人的易错点补充自己可能忽略掉的地方;最后是开放多元的,学生的产出结果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结果都有合适的理由,学生的安全感得到保证,更能够广泛的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交流活动。
反思自己之前设计的课堂任务,由于数学学科可能更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一道题中不断的堆叠各种知识点,设置各种易混易错点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题”让学生解决,这样只要某个环节知识薄弱学生可能就解决不了问题从而放弃思考,或者等待答案。
初步设想,好的数学课堂任务可以是设置某个现实中的问题,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不同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再通过交流分享获得最优的解决方案,在最优的解决方案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点。
虽然现在还不能像陈蕾班长一样设计出如此优秀的课堂任务,但至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实践摸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