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奋斗励志的故事,比如媒体拿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等几个少数没有学历却创业成功的例子以偏概全,现在打开自媒体,抖音收入月均2万,知乎收入年均百万,貌似社会在给普通人制造一种焦虑,普通人不上进、没有幸福感、存在感甚至在浪费生命?
出人头地的人确实优秀,值得每个人学习,但是最优秀的人只有1%,所以作为99%的普通人的我们,也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凭什么不配拥有幸福呢?难道大多数人不幸福?凭什么当普通人就是在浪费生命呢?难道大多数人是在浪费生命?
多年前晗韩看过一篇文章的标题,小孩子质问大人为什么一定要出人头地呢?当年晗韩经历还不多,当然说不出来理由,不过还是很受触动,因为在我们上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经常给大家灌输一种观念:你得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出人头地。
过去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太高了。晗韩当年上初中,学校规定7点40到校,晚上5点半放学,一次3天小长假,语文老师居然要求我们这3天假期也按学校的作息时间来学习,我觉得纯属是扯淡。后来我们班级参加篮球赛,班主任数学老师居然规定,如果这周有篮球赛,就不上体育课。难道禁止娱乐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更多吗?衡水中学还有台球室供学生娱乐,可每年还是有很多学生考上清华北大,难道取消台球室,学生就能考上比清华北大更好的哈佛、斯坦福?
在我们上学期间,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会找各种借口:美术老师有事我们改上数学课,体育老师有事我们改上数学课,既然这些提高我们德智体美的课程的老师总有事,那设置这些课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上这些课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使我们全面发展吗?国家已经重视此类现象,CCTV新闻曾经报道过对于类似现象,国家要开始大力整治。
晗韩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张讽刺社会的图片,一个孩子学习,周围家长送饭送水扇扇子。或者是大家学生时期最痛恨的补课,晗韩的表弟班级第一名的学生也在补课,可是补课真的能提高学习成绩吗?晗韩亲戚家孩子花好几万补课想考北京师范大学,最终还是没考上。如果补课真的能提升学习成绩,教育部一定会派人进行调研,弄清补习班的教学方式,全国推广,到时同学们的成绩就都上来了,大家反而不用补课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也减轻了。
很多家长说给孩子报兴趣班也越来越卷,晗韩小时候学钢琴的时候周围的小朋友喜欢比谁的考级级数高,别人听说晗韩会弹钢琴也会问考级了吗?几级了?现在晗韩居然还看到过“兴趣班鄙视链”的文章,希望这类文章的内容是假的,否则家长可能就会和孩子说,你学这门艺术是会鄙视的。
高考确实对于一个人的命运起很大的作用,但是能考上985、211的学生还是少数,多数人肯定是考不上的,只要努力了,考一个普通大学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将来也有机会,考研去一所更好的学校。全世界那么多学钢琴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郎朗的就那几个,不能成为郎朗又能怎样呢?就像晗韩妈妈说的,只要能弹好听的曲子、或者自己喜欢的歌儿就行了。
过去我们总说“不要在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可是作为一名普通人,选择安逸有什么错呢?我只想每个月按时拿工资,然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打工人兢兢业业工作,难道不是一种奋斗吗?或者说“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如果因为工作累坏了身体,我可能还会恨自己当初为什么拿命换钱,这点儿钱还不够送医院的。作为一名普通人,只要按时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就是做到了自己该做的,否则,没有工资收入,哪能生活呢?
有时我们批评父母见识少、目光短浅、甚至有人因为自己出生在普通家庭而痛恨自己的父母,其实我们的父母年轻时也是一名热血少年,随着经历的增加,被生活磨平了。当我们经历足够多,我们也是在走父母的“路”。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30岁了还一事无成,晗韩大学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难道将来一定要成为计算机行业的专家吗?绝大多数人最后只能职位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不管是成为专家还是螺丝钉,只要能幸福、快乐的活着,难道不是“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吗?
当我们能接受自己是一名普通人后,就会降低期待,生活中的烦恼也会减少很多,因为很多烦恼就是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太高。降低期待主要从“数量”和“难度”两方面下手。我们可能有很多事情要做,那我们就需要衡量每项工作的孰轻孰重,不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不做,只要能拿到一个西瓜,再多的芝麻也可以忽略。
太难的事情也不需要做,除非我们有爱因斯坦的智商。走路还没学会呢,更别提学会跑步了。婴儿学习走路的过程没有那么多期待,但是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所以很多人因为不能忍受最初的失败甚至遇到一点坎坷就放弃了。毕竟学习的过程就是神经元细胞之间发生反应建立链接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很快,我们的大脑也受不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有点耐心、放慢速度呢?
只要我们做到降低期待,就不会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配偶因为某方面做得不好而导致婚姻关系紧张,幸福感自然就提高了。
小时候我们得到一块糖就会很高兴,长大后我们似乎得了不需要去医院就能治好的病:消费传染病,看到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也跟风去购买,可能我们根本不需要。要么就是总和他人比较,当我们的工资好不容易涨到1万,高兴了一阵子,又听说别人工资2万,就觉得自己实力不足而陷入焦虑。
当我们降低期待后,就可以过一种更简朴、更幸福的生活。过去讲到节约我们会很难受,因为我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但我们更多的是要做到简朴,其实我们真正的物质需求很少,资本家总是会制造出一些“虚假的需求”,好像告诉我们不买劳斯莱斯就是失败的人生,我们的钱包也是被这些所谓的“意义”掏空了,可是我们连自己真正的需求都不了解。买不起劳斯莱斯,我们可以买奇瑞QQ,或者干脆连车都不买,骑自行车也可以,并不是因为我买不起车,而是因为我更喜欢骑车子这种交通出行的方式,因为能一边锻炼、一边看风景。只要我们转变心态,幸福感马上就来了。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在其著作《少即是多》讲过,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了“小确幸”,指的就是经常发生的能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小事。有些“大确幸”,比如买房、结婚,可能一辈子只发生过一次,而且每次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小事”,在生活中可以经常发生,一件件“小确幸”的发生,就会使我们的幸福感一次又一次的增强,所以从长久来看,“小确幸”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降低期待并不会使我们失去斗志,虽然自媒体总是散播“躺平”的言论,但是真正“躺平”的人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在工作中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当我们做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看书、旅游、制作美食,同样说明我们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当一个人有所成就,还愿意回归普通,就会感到更幸福。晗韩在《读者》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他就是一个傻乎乎的老爸而已》,是从房祖名的视角描述自己的父亲成龙,文章中讲到成龙大哥连手机都用不明白,可能读者朋友们会感到奇怪,一个能上天入地的人居然连手机都不会用,所以再厉害的人,也终将变得普通。或者像《叶问3》电影结局,叶问赢得张天志最后一战后,还是告诉张天志:最重要的,永远是你身边的人,然后镜头就转向了叶问的妻子张永成,所以《叶问》系列电影的主旨并不是咏春拳,而是家。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所以我们想让孩子努力考上清华北大、学好弹钢琴也没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名性格健全的人,能够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而我们看书,也并不是指望看几本和投资理财有关的书就能成为巴菲特,而是要获取幸福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考清华北大拼命地内卷,也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无论人生这条道路怎么走,都要学会看沿途的风景、风土人情。能爬上珠穆朗玛峰的只是少数人,不能的话,爬华山、泰山也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也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学校教的知识也只是教会我们做一个更好的普通人,如果出人头地那么简单,学校早就教了,或者说211、985的学生早就出人头地了。
当我们对自己降低期待,就会重新定义逆袭。普通人的逆袭就是一天比一天好,只要今天过得比昨天好,今天就是更有意义的一天,哪怕是多工作一天多拿一天的工资,或者是学会一个简单的道理并做到,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成长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