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真是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黄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无不述说着丰收。我紧赶慢赶地赶回家,准备帮父母收获大田里的玉米。
尽管远离了酷暑,但热度一直未减,尤其是中午的阳光直让人迷糊。习惯的午睡只能被迫取消,我行走在瓜果飘香的田野。很少见人的田间突然热闹起来,像赶集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走在山岗上的我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唯一感觉不同的是整齐的玉米一畦畦地倒伏。不经意地一撇,像是在大地这块画布上描绘出浓重的一笔,煞是好看。
挥汗如雨根本不足以形容我当下的情景,半枯的玉米叶子如同锯子把我的皮肤划出一道道红印记,加上汗水的侵染,那滋味酸爽透了。但心里还是抑制不住的高兴——少有的丰收年。一岁岁玉米掰在手里沉甸甸的,饱满的籽粒像正对我笑的大牙。
我是农民,可我没种过地,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丰收的憧憬。不仅是种地的农民今天的心彻底放进了肚子里,就连我这样仅仅忙着收获的人也一样把心放进了肚子里,因为我所喜悦的是种地的父母所喜悦的。
纯人工劳作的辛苦是没经历过的人想象不到的,就像没尝过的食物就不能说出具体味道一样。但我并不是想让每一个人去体会这种苦,我之所以在做是因为我的父母要做,而我肯定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做,所以我只能尽我所能地代替他们去做了。
纵观整个大田,我突然发现居然没有一个年轻人,别说年轻人就连我这个岁数的中年人居然都没有。一个个竟然全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只要还能动就没有放弃劳作。一种悲哀的情绪突然闯进我的心房,以至于让我毫无准备的一阵心痛。延续了好几千年的农村难道就要在我的手里断送了吗?我不知道!
关于农谚,我所知道的很少很少。比如“谷雨种大田”,再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这些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谚语正逐渐被从我往下的几代人遗忘。或许全靠机械化的今天感觉不到什么,可那毕竟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总结性语言,真的消失了总感觉到可惜。我很想做点什么来挽回这种损失,只是为生活所迫的我根本没有那个精力。
我走进大田,我的子女没有来。不是我不想让他们来,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来。这个我理解,因为小时候的我一样不愿意去做那么辛苦的活计。于是,当我的子女有一天指着正生长的花生问,这是大豆吗?我突然笑不出来了。我很严肃的告诉他,这是花生!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就没了下文。因为在他关于植物的有限记忆里,只要知道市场上卖的带壳的是花生就足矣,至于怎么种又怎么生长跟他们毫无关系。
能说一代不如一代吗?不能!单纯就挣钱来讲,还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下一代人扔下了只是对他们来说无用的东西,可我依然感到心痛,尽管我也没学到多少。当有一天再也没人谈论这些像诗歌似的农谚时,悲哀会从每一个心中升起。
半枯的玉米叶在微风中发出“莎啦啦”的声音,像是在抗议。而我也将结束今天的劳作,回家享受专属于我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