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写自一位在香港定居的大陆人的文章,写的是关于她在香港生活的感受和对香港人以及香港这座都市的理解。看完,我的感受是,当下的香港人,贫富差距大,但各自安好,相安无事,人们可以梦想一夜暴富,但人们也认可当下的自己,哪怕是贫穷和蜗居。
同学群里,一些先富起来的同学偶尔会发一些关于未来贫富差距大、阶级差异危机感的文章,在我看来,这种趋势非常正常,并不需要为此而岌岌可危、诚惶诚恐。你的阶级不由你焦虑而发生巨大的逆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自己最大程度上做好自己,那么,最后,你被社会划分在哪个圈子,就享受那个圈子带给你的权利和义务。
有的人会说,不想则已,认真想想,感觉自己过的很糟糕。听到这些,我通常会问对方“你觉得现在过的很糟糕,那么,请问你的理想生活状态是什么?”,这个时候,对方通常是没有一个很具体的答案的,也许会描绘出那些坐吃等死,游手好闲的生活状态,或者描绘出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理想的状态,其实,那些所谓的当下很苦,向往的理想生活,根本不存在,更在被问到“以谁作为标杆”时,更加哑口无言。在我看来,每个人在评价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好坏时,只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便有了答案。
第一个要问自己,过的不好的点在哪里呢?是你才高八斗、才华横溢却完全没有施展的空间吗?还是你博士学历,却找不到和学历相配的工作?抑或是,你在职场或官场被排挤、被打压,虎落平阳,英雄无用武之地?天大地大,天生我才必有用,当觉得无路可走时,是不是过于执着于当下和眼前,忘记看看远处的风景了呢?
第二个问题要问自己,以你的出生、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过往的努力,和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相匹配。出生是一个人的起点,每个人出生地点、父母、家族、遗传的基因不同,影响一个人的起跑点。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基础。过往的努力,有自身的努力和家人(家族)的支持等,包括学历、学力、工作,学习和工作都有不同的际遇,这些都是影响因素;所以,如果以我们的出生、生活环境和过往的努力、生活习惯等,和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相匹配,那么,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好的样子,不管你挣的是一个月三千还是三十万,健康还是疾病。
有时候,我们觉得走进了死胡同,或者觉得过的很糟糕,是看不清别人成功和自己失败的差别在哪里,我们通常更关注那个结果,却不去思考和分析差距在哪里?不是结果的差距,而是通往这个结果的起点和过程的差距,如果看清楚这些,那么,对于当下所拥有的,都要去接纳,这些都是我们所deserve的。
人生最怕的不是过的好与不好,人最糟糕的状态,是不能接受现实中我们自己的样子,现实和理想(也许真有所谓的理想存在)的差距,我们无法逾越却也无法接受这个差距,这就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我们一旦不能接纳自己的现状,包括相貌、包括际遇、包括所处的社会、包括原生家庭和新生的家庭,这些不是不可变,但是可变的维度也是有限制的,和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也有关系。比如,相貌,单眼皮可以变双眼皮,大脸变小一点,肥胖可以变瘦,但是,这些都是可变,也都在在一定的维度里面,有一定的限制;际遇、工作也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获得改变,但大环境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不因个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都是在某些维度以内来获得改变。原生家庭也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比如,贫困可以通过努力变得富有,可以把乡下的父母接到城里居住来改善父母和原生家庭的生活环境,但是父母的个性、父母的出生、你的籍贯、遗传性疾病等等,这些都是改变不了的。新生家庭也是可变的,美好的婚姻固然需要维持,如若不幸,嫁娶对象好吃懒做、家暴、嗜赌如命、三观相悖,这样的新生家庭可变,当然是可变的。然而变成什么样子?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依然只能是在一定维度里面进行挑选和改变,这个维度的大小,取决于你个人的自身条件。
很多时候,认清事实,理解每一件事当下呈现的状态,都是由最初的你和你的家庭、你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和努力的结果,也和你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每一分努力相关,那么,面对当下自己的样子和状态,如果这一切是合理了,那就是最好的样子,就是你应得的样子,不管自己呈现的是优雅的,还是糟糕的自己,都应该被接纳。
人,之所以过的痛苦,往往是向往那些不切实际,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也就是无底的欲求,客观和理性去看待、分析当下,付诸相应的努力,收获多或少,接纳便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