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小能手
早上提前来学校的还有10位同学。
我挨个问他们,有三个记错了时间,还以为7:30入校;有两个解释说家长非要催着出门或者非要提前送,估计还是“早到校早了”的思想作怪,怕孩子迟到,错过早读和课程。还是得跟家长们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发生了一个啼笑皆非的事:早上健康卡只收到42份,欣悦同学进校以后以为没用了,把健康卡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当然不能去翻垃圾桶,多脏啊!我嘱咐她下午补来。昨天校长阿姨才嘱咐我,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说到位。这么一想,果不其然,沟通永远是个难题,不能想当然,我自己懂了就以为孩子们都能懂。
今天请第二排收作业——婧涵、珺逸、亚杰、志博、书宇、可怡。提醒孩子们,不接触,把作业放在桌面。这六个小帮手有做过组长的,也有没有做过组长的,但是都很给力,第一节课下课就全收齐了作业。
昨天我请了馨怡和婧涵帮我记录班级体温。我一个一个量,让她们跟在我身后记录读数。今天我请了欣欣和雅婷,她们戴着口罩,托着小托板,也很专业的样子。
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的不止是知识,也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智能。我上学的时候,社会上的主流思想似乎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我的概念里,我们这一批同学中,在家里分担家务,在班级里做服务的很少。后来,我们才慢慢知道,做服务其实也是对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极佳的锻炼。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不要做,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事情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听,怎样统计怎样沟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些都是只有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从能总结出的知识。
阅读积分
昨天向前同学来问我可不可以换阅读积分,今天就兴冲冲地背了一大包寒假读过的课外书过来。他还做了个预告:“这六本是第一批,书太重了,我分两批带来。”
本来我们说的是寒假期间坚持记读书笔记,不过向前同学在整个网课期间,也一天不落地记了笔记,陆续看完了12本书。
这样的数字,不是班级的最高的记录;这样爱阅读的孩子,也绝对不是屈指可数的。听到寒假读书记录可以换积分的消息,宇昕和若晨立刻从书包里摸出自己正在阅读的课外书,拿着读书笔记来办公室算分。
下午,又一大批同学交来了自己的假期读书笔记。鑫瑜、晓雨、文韬、婧涵、雅希……不管字数是多是少,比起一年级开始进行的课外书记录来说,每个孩子都进步了一大截。
老一辈夸孩子,都喜欢说:“这孩子聪明,成绩肯定好。”其实,科学家做了那么多年的实验才知道,真正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
我曾经听说,如果你统计那些钢琴大师的授业恩师,他们当然都是顶尖名师;可是如果你统计这些大师的启蒙老师,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钢琴老师,你会发现这些老师往往并没有什么名气。这些启蒙老师并非都是钢琴高手。但这些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本领:他们非常善于调动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他们能让孩子一上手就爱上这个乐器。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对大多数人的成功是这样比喻的:“ 最初,这个孩子在音乐中有一点超出同伴的兴趣,于是他主动练习——因为练习了,所以不仅仅是他的兴趣,他的音乐技能也超出了同伴——于是他的兴趣更大了,他进一步猛练——他在比赛中获奖,于是他把目标定为在成为顶级高手——在追逐这个目标的时候他发现音乐真是个博大精深的项目,越练越有兴趣。也许很多科学家的成长就符合这个理想模型。”
因此,我才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没有所谓的“起跑线”,学习也不应该是一个短跑类比速度的竞赛,与其往死里抓成绩,不如从小开始培养兴趣和习惯。
我希望每个孩子在毕业的时候,都已经熏陶出半身墨韵书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