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红和大黑是朋友圈公认的模范夫妻。
相识于大学,一同考研,毕业后,大黑进了某待遇超好的央企,小红则顺利进入事业单位,然后结婚,成为大家眼中的模范夫妻。
小红如愿诞下儿子,我去看她,聊完孩子聊生活。
“大黑真不是东西!”小红愤愤地说道。
我一惊,这是怎么了,他们不是一直都很恩爱吗?
小红继续说道:“大黑从来不管孩子,晚上孩子哭得再狠他只管睡觉,还对我发脾气,怪我没哄好孩子。”
那个下午小红说了很多抱怨大黑的话,然而我知道她并不是向我寻求解决方法,她只是想找个人发泄。
发泄完了,小红和大黑依然要继续扮演模范夫妻的角色。
小红的婚姻状况并不是偶然,我发现小红和大黑的亲密关系几乎可以代表我身边绝大部分中年朋友的婚姻状态,有欲望,有算计,却唯独没有爱情-----曾经炙热的爱情早已被琐碎的婚姻生活磨灭。
婚姻并不是一段亲密关系的结尾,而是一段亲密关系的起点,迈入婚姻,只不过是漫长人生的开始。
为什么曾经炙热的爱情在婚姻生活中变成了一地鸡毛?
或许我们可以在加拿大作家克里斯多福 孟所著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中找到答案。本书帮助过全球数十万家庭由“幻灭”走向“和谐相爱”,被誉为“真实婚姻成功见证者的生命经验”。
以下是《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婚姻并不是关于爱,而是关于需求。
从小我们就在心里埋下不被重视、缺乏归属感的伤痕,这些伤痕可能是父母或其他亲人造成的。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中认为我们对自己的所有信念,都是在生命最无力最依赖他人的头七年建立的,对重要性及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
长大后我们以为自己战胜了这些伤痕,可是一旦涉及到亲密关系,爱人总是很容易挑起这些埋藏在心里的伤痕,让我们再一次陷入不被重视及缺乏归属感的伤痛中。
为了对抗这些早已存在的伤痕,我们用发怒来自我保护,于是就出现了争吵、背叛和分手。
比如说爱人很晚还没有回来,挑起了你小时候被父母遗忘的焦虑,你很想给爱人打电话又觉得丢面子,于是你越来越焦虑,等到爱人回家,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换个角度考虑,你的焦虑是由于爱人迟迟不回家,你担心他出事或者把你遗忘而产生的感觉,这个焦虑一直埋藏在你的心里,晚归只是触发焦虑的导火索并不是原因。
这么一想是不是就能平心静气了?等到爱人回来如果你可以这样对他说:“你一直没有回来我很担心。”等待你的将是爱人深情的拥抱。
和爱人沟通,只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指责,尝试这样沟通,你将发现婚姻变得和谐多了。
让我们幸福不是爱人的义务。
婚姻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伴侣身上。
比如很多女性朋友的择偶观要求男方事业有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对事业的期望强加给对方。
如果老公事业成功了自己则可以坐享其成,一旦不成功则怨天怨地抱怨“我怎么找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家伙!”
相反的则是怨妇行为,为老公为家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半点尊重。
其实这是个误区,我嫁给了你/我娶了你,你就有义务让我幸福,这是一种“向外寻求快乐”的行为,然而婚姻幸福的本质应是“向内寻求快乐”。
婚姻是两个对等的人相互扶持的结合,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快乐,伴侣并不是我们予取予求的对象。
永远记住,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幸福,我们不用男人取悦,也不用委屈自己取悦男人。
不以爱为枷锁强迫伴侣改变。
朱德庸曾说过,男人以为女人不会变才结婚,女人以为男人会改变才结婚,结果他们都错了。
这句话道破了多少婚姻幻灭的真相。可以说大部分不幸的婚姻都是将眼下的状况和曾经的憧憬和许诺做了比较。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中说我们在寻找爱人以前就在心里打了一个理想伴侣的腹稿,然后寻找一个最接近的人再把他改造成理想伴侣的样子。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爱上的只是自己的幻想,当大脑不再分泌多巴胺时我们就会忽然醒悟,我怎么爱上了这么个人?
再看伴侣时就觉得处处都不顺眼,于是我们以爱的名义强迫伴侣改变,试图把他打造成理想中的完美伴侣。
而伴侣则会觉得曾经温柔可人的爱人变成了母老虎,这实在不能怪伴侣,伴侣一直都是那个人,只是我们把他们想得太美好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发现理想爱人是不存在的,爱一个人就是爱他原本的样子。尊重爱人的意愿,让爱人自由选择未来的方向,这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年不如狗的婚姻,早已跨过了屎尿屁的考验,可以毫无顾及地变老变丑,可以互相包容彼此的坏脾气和不体面,就算累成狗,也还有一段塑料夫妻情可以让我们踏实安心。
其实哪有什么天作之合,婚姻是两个人风雨同舟的互相扶持,脚踏实地的经营,互相成长才是美满婚姻的本质。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