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棉花糖实验的过去,现在-延迟满足

棉花糖实验的过去,现在-延迟满足

作者: 恋上地平线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21:59 被阅读20次

                                                                                                             棉花糖实验

 

背景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也就满足了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要满足孩子对食物的需求就可以了,不能与孩子过分亲近,不然会导致孩子在长大后过分依赖母亲,而难以独立成才。要像机器一样对待孩子,尽量少的拥抱,亲吻。

该理论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很多的行为心理学的育儿方法,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些盲目:1延迟满足法,2哭声免疫法。

         1延迟满足法:

         概念: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九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来源:360百科)

再看我就把你吃掉 我要吃咯

       结果:在将近30年后,米歇尔进行了追踪调查,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后来的人生果然更成功,和自制力没那么强的小朋友相比,他们身材更好、社会适应性更强、学习成绩也要更好。

       结论: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错误理解及使用

      不要立马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要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这叫延迟满足。(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坏得很

于是就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饿的时候,等着;哭的时候…等着;想要买玩具?等着;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忍着。满以为孩子真的可以培养出延迟满足的能力…

解析:但是实际上孩子在饿的时候要尽量的去满足孩子,特别是在三岁前,三岁前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及时给孩子回应,孩子才可以充分感觉到安全基地的力量。给孩子更多探索外界环境的力量。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以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不是在孩子最有需要的时候,表现的自己好像有多么伟大(内心有个声音在说:这是心理学家教的方法。哼,你以为华山派为什么自风清扬以后就不行了?)。而在婴儿期0-1.5岁是培养信任-怀疑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危机解决好了,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这个时期的婴儿最脆弱,对成人的依赖性也最强,需要成人以慈爱和不会有太大波动的行为抚养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信任感。1.5-3岁,是孩子形成自主与羞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使用各项技能:爬、走、推、拉、抓握、简单交流等。包括控制大小便。而这个时候也是面料关键的自我意识和成人之间的冲突。这个时期如果过分溺爱或者随意惩罚,孩子就会体验到羞耻。溺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脆弱的人,形成的自我中心感,是保护那脆弱的自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而随意的惩罚就会让孩子体验到爱的波动性,不相信爱,不敢去爱,因为太不稳定。在日后的恋爱中也容易被这样的人吸引。(这个以后再谈)。

如果真的想用好延迟满足法,我们需要好好分析下它的概念:关键词1:甘愿。关键词2更有价值的结果。

所以你的孩子是不是甘愿放弃的?你是不是在孩子放弃以后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结果?

延迟满足绝不是单纯的等待,也不是一味的压抑孩子的欲望,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举例来说,孩子在玩完玩具以后,还想再多玩一会,你可以告诉孩子,今天玩了,明天就不可以玩了。但是如果明天玩,就可以多玩15分钟;变式:有小朋友来想和孩子玩玩具,孩子不愿意分享很正常,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一个人玩,只能玩一个玩具,但是如果和小伙伴一起玩,可以玩两个,甚至三个。即使第一次孩子不同意,只玩一个玩具,那么一段时间以后自然就会觉得无聊,不好玩,下次会更愿意分享。孩子摔倒及时浮起来,但是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判断孩子是否受伤,还是只是不小心摔了而已。很多父母过分焦虑,让本来没什么事的孩子也跟着焦虑起来,而孩子表达焦虑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哭。而如果孩子真的受伤了,首先要帮助孩子站起来,关切的问孩子情况,虽然不一定会回答,至少懂得点头摇头,然后给予孩子拥抱,安慰。

进展:

20185月25号,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Greg Duncan)和权浩南(Haonan Quan)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先说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能否从社会、经济背景上,为孩子提供稳定支持的能力。

       最初的实验忽视了很多变量,比如说宗教、种族、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还有孩子自身的相关能力数据,像是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流的能力等等。在加入这些变量以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他们更没有耐心多等一会儿,好拿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奖励。这里说的并不是钱多钱少,而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稳定感。(敲黑板,划重点!)对穷孩子来说,等待意味着风险。

稀缺的状态,会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说的“穷人思维”。说白了,如果孩子有理由相信第一颗棉花糖都有可能消失的话,第二颗棉花糖的奖励就更无关紧要了。

Ps:延迟满足能力的一部分,也来自于基因的遗传哦!

       关于哭声免疫法:哭声,本来是帮助父母辨认孩子是饿了,尿尿了,排便了,还是生病了。可是使用这种方法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大的不安全感。回到婴儿关键期的概念,这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失去信任,无助,不敢探索。(安全基地与依恋的内容会在下一篇分享:《恒河猴实验》)

       注意: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比较好?4岁以后!

       看见就是爱,无回应就是绝境!

(本文参考了一些其他文章的内容,若侵权,请告知,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棉花糖实验的过去,现在-延迟满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a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