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牌的大沽渔校

作者: 墨学智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07:25 被阅读0次
    摘牌的大沽渔校

    一晃,大沽渔校摘牌已经50年了。当年的大沽渔校盲目办学,尤其在学生的毕业去向上跑偏,使得为尽早就业而来的同学们纠结了五年也没能如愿。

    我是1964年在天津小学毕业后报考的大沽渔校。当时的大沽渔校是赶着"职业教育"的潮流兴办的。而且还是边招生边建校,开学后才在塘沽的东沽建起了三层高的教学楼。不幸的是,学校固执地只为东沽渔业社培养新渔民,结果事与愿违,也使我们的就业之路止于东沽了。

    屹立着大沽口炮台的东沽不仅临海,而且还是渔港,一些道路都是用贝壳铺就的,空气中弥漫着鱼蟹蛤蚶的哈喇味道。大沽渔校就建在东沽的盐碱滩上,开设的捕捞、轮机、养殖等专业,与老东沽的画风溶为一体,里外全新的教学楼在东沽低矮建筑的衬托下焕发着时代风采,十分吸睛,也使家在东沽的走读生引以为豪。

    但不可思议的是,大沽渔校没有与任何企业建立委培关系。当时的天津,半工半读学校都是为对口的国企培养技术工人,并由企业每月给学生计发"半工"的13元钱。而大沽渔校因为缺失前置的委培环节,使得半工半读有名无实,非常另类。

    更不可思议的是,大沽渔校在办学之初对学生的毕业出路讳莫如深,或者说是刻意淡化,却经常拿远洋和海员说事,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学校为何如此?至今成谜。

    有同学猜测,毕业后的去向很可能是东沽渔业社。我觉得这个猜测很不靠谱。当时的东沽渔业社经营惨淡,社会上多有差评,而且是最差的那种。如果接纳从业,是不需要寒窗苦读这道门坎的。再说了,国家怎么可能为小小的东沽渔业社专门开办技术学校呢?

    摘牌的大沽渔校

    我还留意了东沽渔业社对大沽渔校的关切度,始终没见过老渔民来学校参与教学或者接洽任何事物。如果双方有交接毕业生的关系,理应有投入产出的事情要做,但连蛛丝马迹也没见到,两家关系始终不咸不淡。这种现象也至今成谜。

    学生的毕业去向直到1966年才明朗。这年的寒假过后,学校打破四年制的教学规定,号召年满16周岁的学生提前毕业,去东沽渔业社出海打鱼。我那时年龄不够,不在此列。但达到规定年龄的大多是天津来的同学,对渔业社的概念不清,为尽早就业而踊跃报名。

    东沽渔业社的船队载着"毕业生"驶向蓝天白云。两头弯弯的木船在无风三尺浪的海面上不停地摇摆,有的同学呕吐得怀疑人生了,还有跪求船老大扳舵返航的。但渔民不易,不能空手而归。

    船队终于归来,有的"毕业生"一踏上岸就头也不回地跑回学校,死活再不当渔民。不久文革开始了,剩下的"毕业生"乘机"返校闹革命",大多也脱离了渔业社。"毕业生"的"奔逃式"返校,使得大沽渔校为东沽渔业社输送新渔民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了。

    那时真的搞不懂,大沽渔校为什么一根筋地要为东沽渔业社做嫁衣?而东沽渔业社则始终对这些"毕业生"的来去都也无所谓。是大沽渔校的热脸贴了冷屁股?

    现在有点儿明白了。东沽渔业社是集体经济,无权参与国办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毕业分配。而大沽渔校自我模糊了所有制概念,任性地"越界飞行",违背了国家制度和学生意愿。否则,怎么解释?

    大沽渔校的"神操作"搁浅,学生们只能在迷茫中等待。这一等,就到了1969年,等来了一个确切的消息——大沽渔校改成了东沽中学,"半工半读"没事情了,上山下乡必须的。

    就这样,大沽渔校仅存在了五年就摘牌了。但很多同学到老都难忘永远年轻的母校,这既是情结,也是情怀。

    同学们五十年后回顾在大沽渔校的五年时光,除了心潮澎湃,难免还会若有所失。但细想起来,在大沽渔校的经历不过是使我们的人生之旅多了些起伏跌宕,因此得福也未可知。

    君不见,同学们现在都过得挺好吗?

    摘牌的大沽渔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牌的大沽渔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ql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