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二十几年,换了好几个到位。就职期间,总感觉自己单位不如意,环境差,待遇不好,经常与其他兄弟单位比来比去,抱怨不公平。可是等调离后,到一个新单位,就不是那回事了,好多地方还不如原来单位,甚至开始怀念原来的好。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是你怎么看待,从哪个角度看,站在什么高度看。更多的时候,带着个人偏见,往往个人情绪像一层雾幔蒙蔽了事物的真相,看不到其本质。
我们平时都喜欢烟雨江南,白雪覆盖下的田野,月色下的静谧,霓虹灯下的城市。其实无不是平日里熟视无睹的大街小巷,只不过是罩上了一层神秘奇幻的色彩,才见得如此美丽。
我生在农村小地方,是广袤的大平原。那时读书看电视,看见大山的奇峰异草,峰峦叠嶂,雄伟壮丽,就无比的向往。后来工作就分到了山区的一个电厂,属于太行山脉。电厂建在四面环山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小道进出,每天面对大山,像是一只井底之蛙。闭塞的环境,单一的交通,崎岖不平的山路,出行到县城就很困难。整天抱怨被分到这鬼地方,哪有什么心情多看一眼山,欣赏它的美,心里所向往的大山也不过如此,那种美好憧憬荡然无存。
那时就特别想逃离这偏远的山区,去到一座城市生活。后来有机会调换工作,来到了京津冀环抱的城市。心情也舒畅了,向往的生活就可以实现了。有种错觉就是: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新的景物值得玩味。
来到新的城市已经两年,生活也改变了不少,每天上下班等班车,坐车半个小时,有时也会堵在路上。每月有了房贷支出,还得租房子住。工作倒没变化多少,福利待遇也差不多,因为两个单位毕竟是一个系统。去趟北京天津也只是买张票的时间,感受到了大城市的便捷,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同时也深知这里生活的压力,每天上下班的出行高峰让你后怕,搭在路上的时间让你惋惜,高额的房价让你望而却步。现在,不免常常怀念小城市的工作生活,那里的安逸舒坦,小城的清新空气,特别是那里的龙山、龙湖公园,可以消磨闲暇时间去遛弯,去跑步,看那日出日落下悠闲散着步上下班的人。
就像围城,没进去的人幻想着它的好,拼了命想进去;当你进去后,才看清它的真面目,熟知适不适合自己,呆的久了,也就习以为常,平常的也就那么回事,又去幻想另外城市的美,总想法跳出去换个环境。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农家小院的粗茶淡饭吃多了,自然会羡慕朱门大厦里的美味佳肴;同样呆在高楼大厦的精英们,吃腻了汉堡,星巴克和各种外卖,节假日里蜂拥去郊区的农家院,图一时休闲,品尝地道的农家小菜,找回老家妈妈的味道。
现在的人活的比较自我,物资生活富足后总想有点情调,有些小资的田园生活。读着陶渊明的诗,常觉归隐南山种地,过农民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民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你有体会过吗?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我小时侯住在农村,有伙伴玩啥,可以随便跑在院里,胡同里,马路上,不怕车辆撞着了,碰了。炊烟升起,妈妈喊你回家,饿着肚子时,不管什么粗粮野菜,都是狼吞虎咽,吃啥都很香。整天面对的是:几亩田、一个大炕,昏暗的煤油灯,还有干不完的活,很是单调无味,但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这山望得那山高。人的心态也在变,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事实上,所谓的美和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你得去工作,早出晚归,有时需要加班加点,路上有风雨寒暑,也有不测风云。公司有上级管理,有制度制约,有业绩考核;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衣食住行的开销,生老病死不经意来临。这些你都无法逃避,再苦再累都要面对,很无奈很纠结,所以你总想换个环境,换个活法。可是,无论到哪里,还不都是这样。
我们总是忙于生计,辛苦劳累一天回家倒头就睡。你会机械地来往于单位家庭,麻木地生活。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事态真相,于是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四季变换的花花草草,你没有发现其中的美。每天就是饮食男女的营生之事,生活便无其他意义。
只有跳出利害的圈套,放下功利之心,脚踏实地去干好每一件事,将实际生活和精神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该干啥就去干啥,不矫情不做作。努力工作,不惜力气,哪怕吃苦受累,争取做到最好。给自己灵魂一点空间,跳出琐碎的生活,用美的眼睛,阳光的心态,去看去欣赏事物最本质的美。当你能够发现到自然中小草花朵,阳光雨露的美,体会到人性的善良可爱,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心里就会平衡,不去抱怨,不去妒忌,放松心情,真正去好好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