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
今天说说古人对于“人才”的看法。什么样的算是人才,一定要如此完美吗?人才就一定是好人吗?大家观念中的“坏人”会是人才吗?
上面《反经》中的那一小段话,如果翻译一下,大致是这样:我听说,考察、衡量人的才能,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之一。既然我们不是圣人,谁又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责任;汉高祖刘邦讲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各有不同的说法。何况一般人不能和这些人相比,怎么可以求全责备呢?
有一种人,他们性格刚正、志向高远,却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情。
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见这两人都是当世奇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当面对前来投靠的凤雏庞统,刘备却因为觉得这人长相不佳,就安排他去做了个耒阳县令。结果张飞去巡视时发现,县里大小事务堆积如山,几个月都没有处理过。更让张飞惊奇的是,他竟然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所有累积的事务全部处理完毕。
庞统的故事正说明了志向高远,有远大理想,做大事的人,要不就是不善于做琐碎的事,要不就是不屑于做那些琐碎的事情。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才,自然不应该安排他去做细致琐碎之事。
有一种人,他们严厉亢奋,不会灵活处事。
说到这种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海瑞。这是一个奇人,被百姓称为“海青天”。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他尊重法律,严格执法,不管天王老子,都是一个尺度。
这样的人,你让他当法官,一定是公平公正,非常合适的。但他的名气大了后,就当上了“京官”,到了朝廷当官,你面对的就不光是审审案子那么简单了。说白了,做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协调的工作变成了工作的主要部分。你说他这样的性格,丝毫没有灵活性,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肯定是搞得一团糟。得罪的人多了,弹劾举报你的人也就多了。后来,他竟然说,贪官这么多,不敬业的这么多,其实都是皇帝的责任。说皇帝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你看,这呆板到什么程度,连皇帝都敢弹劾,这样的人不进监狱也没谁了。象海瑞这种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正直公平,说到变通可能就会变得暴躁而不通情理。
还有一种人,他们毫无道德底线,但却身怀绝技。
大汉朝的功臣陈平,他年轻的时候便是个游手好闲的人,甚至连老婆都讨不到,民间野史记载,陈平还敢引诱嫂子通奸。
当时正逢乱世,他先投奔项羽,项羽很重用他,但因与刘邦作战失败,陈平怕被项羽杀掉,又转而投奔了刘邦。
可见,这十足是个无德之人。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小看陈平,相反却比项羽还重用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的许多奇谋妙计都出自陈平,而且,在刘邦死后,陈平协助周勃等人,平叛了吕后把持的朝廷,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刘姓的基业。
一般用人,常常不能摆脱道德的屏障。这有它的合理之处,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无论怎么说,品德总还是用人的第一标准。但是,第一并不是代表一切。如果单单只看品德,而看不到人的其它长处,或者只是选拔任用了有德而无才的人,对任何一项事业都是有害的。
黄石公日:“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