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锁定,重发)
国人,尤其是士人名流,从来尚好雅事。
“雅事”一词,出自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袁枚雅事,述及仅琴棋书画。
宋代苏轼把他的日常之好,归纳成十六件赏心乐事,有“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之类的小浪漫、小情致,也有“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之类的小算盘、小放浪。
他这一套,乐则乐矣,却难言其雅。
传统的文人雅事,是焚香、品茗,听雨、赏雪,抚琴、吟诗,莳花、寻幽,候月、酌酒。
由文人雅事溯及古人消寒活动,多是以"数九”、“画九"来度过漫长又寒彻的冬天。
这样的传统,在方式上中西还是有文化差异的。西方人是家人围坐读小说读《圣J》,而我们兔国是一家人围炉“数九”或铺纸“画九”。
明代《帝J景物略》记有画九习俗:“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到了清代则有“写九”之俗,把“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双钩成幅,每字九画,一九始填,每天填一笔画,填完恰好九九八十一天,严寒过去,春天到来。
直到M国时期,一些名人名流圈子里,仍旧盛行交九消寒活动。不过,他们已不拘于家庭内部,而是至交同好结会消遣。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就有原汁原味的记录。比如1946年1—2月份,有八天的日记,就较为详尽地记录了郑天挺和朋友们的“消寒会”。
“消寒会”,是燕地名流的传统雅集。
冬至“交九”后,文人雅士“逢九”集聚,鉴书赏画,围炉作诗条之戏;参加人数也取“明九”或“暗九”,如18、27,彰显时令之格。
郑天挺的“消寒会”,大致也是如此。日记记载,1946年1月冬至“交九"时节,郑先生参加了甲乙两个“消寒会”。
“消寒乙会”发起人和主要参加者,多为原蜇园律社诗会老友,如郑天挺、溥雪斋、启功、王世襄、溥松窗;另有陈X屏、余季豫、稚云、董洗凡、沈兼士等人,合十数位。
全为世家子弟,一干帝都名流。
彼时及以后,上述人物或为翘楚或成领军:
——郑天挺,北大教授兼秘书长、西南联大教授兼总务长,明清史专家。时为JY部平津区教育辅导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北大副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其父郑叔忱是光X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J师大学堂提调;母亲陆嘉坤,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
——溥雪斋、溥松窗,一双A新觉罗氏兄弟。皆为著名画家,与末代皇D同一个曾祖父——道光皇D。时均为辅仁大学教授。
——启功,书画家。时为辅仁大学讲师,兼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雍正皇D九代孙。建国后任全国ZX常委,文史研究馆馆长,ZG书法家协会名誉ZX。
——余季豫,即余嘉锡,清末举人、吏部文选司主事,中Y院院士、语言学家。时为辅仁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陈X屏,时为JY部平津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主任;曾任GMD青年部长,代理GMZF教Y部长;去台后,任行Z院秘书长等职。北大、西南联大、台大教授。余Y时岳丈。
——沈兼士,沈尹默之弟。爱国名士。语言文字学家。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时为教Y部北平区特派员。
——董洗凡,时为国立同济大学校长。
——稚云,即关松房,清末遗臣奎濂之子,山水画家。建国后任故宫博物院编纂、中国画院画师。
——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时为ZG驻日本代表团专员,调查交涉归还文物事宜。建国后任文化部ZG文物所研究员。其父王继曾,曾任GM政府秘书长;母亲金章,即陶陶,著名鱼藻画家。
皇城根下,水深鱼聚,卧虎藏龙。
“消寒乙会”每次会集,都选取不同地点,但大都在成员寓所。仅第三次是在琉璃厂致美斋。
会集时,各人自携一二物品。赏玩毕,抽签阄分。到手可自愿互换。最后的环节,也是时间最长的环节,多行“神仙对”,作“诗条”之戏。
看看1946年1月6日,日记原文所录实况:
六日 阴历十二月初四日 星期二 晴
…… 六时会雪屏许,消寒乙会第二集,到余季豫携自书隶字条幅一帧、银币一元,沈兼士携玻璃版印王羲之帖一卷,溥雪斋携自画墨笔山水一幅,溥松窗携自画墨马一帧、小册页十开,张柱中携胡开文墨四丸,启元伯(启功)携自画墨笔斗方一幅、石印汲古阁图二纸、大笔一支,董洗凡携桃源石笔山一座,张北灵携磁瓶一,雪屏出墨一丸、册页一册,余出道光墨一丸。饭后阄分,余得雪斋画,雪屏得余墨。又作神仙对,雪屏出“金风一夕到辽西”,余对为“时雨数春滋孟夏”,勉成文理,首唱为柱中之“新月半窗移枕外”。十时散,归。
第二集,共11人参加,会集地点为陈雪屏处(“许”为“处”意)。赏品计有隶书1幅,银币1枚,字帖1卷,画3幅,墨6丸,册页2册,石印图2纸,笔1,笔山1,磁瓶1。
程序则为先出携物,互相过目赏玩;再吃饭饮宴;又阄分赏玩物品;后作“神仙对”游戏。
雅聚共4项议程、4个活动步骤:赏玩、宴饮、阄分、诗对。
从下午六时到晚十时,共聚玩4个小时。有品有趣,有滋有味;诗词唱和,怡情养性。谁还能感到“三九”寒意?“消寒“之说,于此契合。
“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
——自在。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