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七日(五)

作者: 小小佘 | 来源:发表于2021-11-27 20:47 被阅读0次

    《红楼梦》之所以有趣,全是大观园的功劳。如何来写呢?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便是借一位小人物,一位最底层的人物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来引出来。山三看《红楼梦》,特别喜欢刘姥姥,究其原因,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劳动人民出身,是小人物,与角色特别接近;一方面觉得特别亲切,刘姥姥在老家不到处都是么?而那些公子小姐的锦衣玉食生活离自己十万八千里,遥远得很,陌生得很,无法想象(贫穷限制想象),自然无法喜欢他(她)们了。当然,若是单纯论是否有趣的话,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等也有趣,但不可爱,有趣又可爱的反倒是刘姥姥、晴雯、鸳鸯之类的小人物,她们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毕竟红花需要绿叶衬嘛!“映日荷花别样红”,若无“接天莲叶无穷碧”,又如何红呢?就像在封建社会,若无当牛做马的广大劳动人民,又如何彰显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作威作福呢?

    那天,在老家,山三一个发小同学的哥哥来了。也是有些渊源的,他与山三的哥哥是发小同学,山三到小县城讨生活时,他接班进了小县城,做了一个小修表匠。虽然小城离老家不远,几十公里,但见到老乡格外亲切,于是,有事无事便到他店子里玩,一来二去便很熟了。

    后来,修表行业慢慢衰退,也不是不需要,而是甩包袱,以为全甩了,就可以轻装前进,以前所未有的火箭升空的速度达到遥远的花团锦簇的星球上去了,一夜之间,下岗潮席卷而来,他下岗了。后来一二十年间,便很少联系了。大概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原因吧?[呲牙][呲牙]

    他下岗后的艰难不得而知,但在言语中略窥一二。打过工,云南、四川到处跑,生活不易。后来又在家乡做小工,做木匠、泥瓦匠之类,年过花甲还在卖苦力,叫人唏嘘不已。他来看山三,主要是想转行,毕竟年龄大了,力不从心,再过几年就是古稀之年,哪能继续卖苦力呢?进入老龄化社会,乡里办丧事比较多,祭祀、唱夜歌生意比较好,他想往这方面发展,便探讨如何写祭文,唱夜歌及写歌词,研究民俗文化等等。山三有些虚名,以“作家”、“文化人士”自诩,但其实是正又不足邪有余,上不得台面,或者“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家伙,只是擅长弄“玄虚的”、“无用的”或抒寡情之类的东西,真要他“济世经邦”,或“悬壶济世”他又一无所知,尤其对写祭文和唱夜歌歌词半天咬不出一个字来,尴尬至极。不过,山三虽然五音不全,唱歌不像唱歌,而是喊歌,但却是音乐发烧友,一听到那有节奏的音乐,尤其是节奏感强烈的,比如摇滚之类,立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山三亦认为音乐应该扎根大地,也来源于大地,“唱夜歌”应该是人类音乐最原始的发端吧?但旧有的唱夜歌者大多是七老八十岁了,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因循守旧得很,所以山三支持他转行,把这一行业发扬光大,革故鼎新,创新创造出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好听的新夜歌来。

    两人站在树底下闲扯了两三个小时,他的口才、嗓子、肢体语言都十分了得,出乎意料,若是唱夜歌,确是一把好手。他也谈了自己困难时期买安置房少一点钱,到处借钱,到处碰壁的往事,其中有些亲戚或乡邻,自己还曾经帮过他们的大忙,过后全然不记得了。古人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开口向他们借几千元也推三推四,不借给你的理由一大堆云云。山三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心里也是翻江倒海,或许这个亲戚或乡邻生活也艰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嘛!但感恩报恩之心不可无,别人帮了你的大忙,即便不是图你对等的回报,但不应该彻底忘了,总要给点面子吧?否则不是薄情寡义,还怎么立足于人世呢?人在高潮时期,或许体验不到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但在低谷时期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煌煌巨著《红楼梦》,唱出《好了歌》,也是家道中落,从天堂直接坠入到地狱,人情冷暖自知,感受太深,文人的发表欲如鲠在喉,一吐为快,才有了千古不朽之作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家七日(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pq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