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后

作者: 拓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7:41 被阅读0次

    最近看《大秦帝国》,同时看了《喋血长平》来弥补一下剧里战争描写的缺陷。很有意思的是,之前总觉得一场战争总该有一个所谓的胜利者,然而,这场战争后,似乎没有哪个是赢家。长平之战就是一场血腥味十足的大戏,幕布拉起时,主角悉数粉墨登场,幕布落下时,所有人又都被幕布吞噬,无一幸免,幕布合拢后,徒留血腥之气,即使是千年过后,当这块血淋淋的幕布被掀起一角,累累白骨还是让人不寒而栗,血腥依旧,不曾淡去。

    长平之战的开端始于对韩国上党的争夺,或许一开始年轻的赵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会发展成两国之间的殊死搏斗,但是在他听了平原君认可接受上党的那一刻起,战争就已经开始了。一面是上位三年不到的赵孝成王,且是没经历过风雨的一位王,而另一面是在位近半世纪,老谋深算,年幼质燕,经历季君之乱,多次攻魏伐楚,废太后,除四贵的秦昭襄王。两国的王就是不对等的,如果把长平之战说成是一场棋盘博弈,那一开始就可以发现秦国的砝码似乎更重些,虽然赵国实力在武灵王和惠文王之后是三晋最强,但是依然难敌连续三代明君贤臣的秦国。

    长平之战由最初的秦左庶长王龁对阵赵名将廉颇,到后来变成了人屠白起对阵“纸上谈兵”的赵括,两国同时战场换将,却最终换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势,这就是两王对决秦王胜的一筹。换将背后,其实两国为这场殊死搏斗都是拼尽全力,谁也没有轻松多少,若是说优势,可能于赵而言,后勤补给比较便利,秦国后勤补给吃紧,而秦国有巴蜀供粮,赵国本土农业却因这场大战几乎停滞(长平之战是从年初打到当年9月,45万几乎是赵国全部青壮年了,春种秋收几乎都耽搁了)故而在此面前,年轻的赵王没沉住气,换了主将,也可能是厌烦了坚守的廉颇,想起了昔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赵奢,故而用了他的儿子。

    换将过后,白起诱敌深入,同时用三万奇兵包抄赵军后路,利用原来赵军的百里石长城堡垒和自己阵地将40+万赵军困于中间狭长的河床地带。虽然秦军看似已经占了上风,但是以几乎一样的兵力去歼灭40+万赵军谈何容易。此时,两王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赵王一面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去带援兵(肯定不会找廉颇,毕竟打脸),另一面,之前派出的外交使臣又是打得一手烂牌,其他五国无人来救。最终,他选择了无所作为,任由赵括自己突围。而秦王也没有能用的大将,但是他却下令征召河内15以上所有男丁,凑成援兵,自己领兵赴前线支援。无论是胆魄决心,还是政治手腕,赵王在秦王面前都是一败涂地的。

    这点对比和清末的中国日本很类似。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皇室都是节衣缩食,变卖家当去支持变法维新,而清末甲午战争的军费却有不少成了慈禧万寿宴的款项。

    最后,在被围46天后,心灰意冷的赵括组织了最后一次突围,最终力战而亡。或许这对赵括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文臣死谏,武将死战。

    之后赵军都投降了,但是除了240名青少年赵兵被放回邯郸,其余都被坑杀,成了长平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

    长平的余波并未就此停歇,反而,才刚刚拉开帷幕。原本想趁邯郸内人心惶惶,也没有他国相助的时机直接灭了赵国的白起,却意外接到了秦王的班师令,这便是这对君臣间离心的开始。不管是秦相挑拨,还是赵国反间计,亦或是秦王本身衡量国力后的决定,这都是一种必然走向。

    离心之后,白起一直称病不再领兵,即使是一年后秦王为了再进攻邯郸亲自登门请他出山,他依然不愿。白起是个爱惜羽毛的人,从不打无准备的仗,只为他的战神名头,为了他一生不尝败绩的名气。在他看来,长平之战后一年,赵国早已恢复一定实力,联合韩魏,此役必败。

    而这次攻赵确实是大败,秦军损伤巨大,花了近20年才彻底恢复。而此役过后,也就是长平之战结束了三年后,一代战神武安君在杜邮被秦王赐死,人屠白起最后杀的人竟是自己,可悲可叹。而秦相范睢,也因为邯郸之战中自己引荐之人叛逃致大败,而引咎辞职。

    另一边赵国,长平一役几乎毁了他大半青壮年劳力,拼凑而成的军队守卫邯郸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自此,赵国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几十年后为强秦所灭亦是情理之中。

    秦国在此役之中看似是赢家,但是细想这种赢也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之胜而已。战后,白起被赐死,范睢隐退,两大国之重器皆下场凄惨,加上军力大损,粮草大损,之前多年的养精蓄锐几乎被耗掉了一大半。

    长平之战,用网友的说法就是“用我二十年抬不起头换你一辈子翻不了身,值”(站在秦王角度的)字里行间都是惨烈凶狠。或许,于君王而言,战争就像一场巨大的博弈,只不过用的不是简单的棋子,而是人命在博弈。而端坐于中军大帐的统帅亦是如此,以人命为棋子,下一盘鲜血淋漓的棋。记得在讲白起被赐死的时候,旁白说也许他之前因为军功而升迁的时候,从来都是视人命为草芥,直到此刻,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他才发觉生命的重量。

    记得在最近热播的韩剧《鬼怪》里就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金信是古代武神,保家卫国却因功高盖主最终死于君王之手,在君王死后,他因为百姓的爱戴获得了重生,永生不灭,这按照蝶神的说法,即是奖赏,也是惩罚,只因他在战场上杀戮太多,只有让他在永生不灭中目睹无数亲友离去,知道生命的重量,他才会为过去的杀戮忏悔。在一部玄幻剧里出现这种关于生命的讨论真的是很特别,也正是现在国剧所缺的。抗日剧里,一味捧高中国人的生命,贬低日本人的生命,出现手撕鬼子什么,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懂得生命的重量,是永远无法真正做到尊敬性命,珍爱和平的,那此前那么多战争留下的警醒便也是无用的了。

    (番外:因为不知道放在文章哪里好,所以只好写点番外。

    这是关于秦王和白起君臣离心的部分。似乎功高震主一直是古代名将最忌讳之事,无论是齐王和田文,秦王和白起,刘邦和韩信,还是后世出名残忍的朱元璋,功高震主基本上除了跑得快,下场都只有死。记得在《汉武大帝》一首插曲里有这么一句:辉煌过后就是黯淡,配的就是窦婴之事。这在《鬼怪》里也体现的很明显,我不知道金编是不是有影射李舜臣之事,总觉得金信身上有李舜臣的感觉,相似的命运走势,相似的结局。

    因此,懂得功成身退,保持中庸的似乎才是真正的大才,比如助勾践灭吴的范蠡,西汉的留侯张良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平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tf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