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雅·常棣》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20:58 被阅读49次
    读《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这是一首宴会上劝诫兄弟友爱的诗。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叛乱,根据这件事,《毛诗序》判定《常棣》是周成王所作:“《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情更多,因此《左氏春秋》认为《常棣》是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首章“常棣之华,鄂不韡韡”两句,通过赞叹常棣之花的娇艳来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由此引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两句,诗人认为世间只有兄弟的情义才是最坚固的。这两句赞美了兄弟之间的亲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观念的一种展现。血浓于水,相逢一笑泯恩仇,表现的就是同胞之情。由兄弟扩展成民族,国家,不管分隔多远,也不管有多少误会,或者大小不同,或者意识形态有差异,但是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只要坦诚相待,兄弟之情始终存在血脉中。

    接下来的三章中,诗人描绘了三个典型情境来表现“莫如兄弟”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写“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如果有一方遭遇了死丧,剩下的人一定会感到悲痛;“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若有一方被埋尸荒野,剩下的那个一定会不远万里带他回去。 

    然后写到兄弟之间如果有一方遇到了困难,另一方一定会去帮助。“脊令在原”这一句郑笺是这样解释的:“雍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鶺鸰是一种被困处高原时会飞鸣寻求同类的鸟,以此喻兄弟急难时互相救助,十分贴切。

    接下来写兄弟之间如果有一方遭遇了外人的侮辱或者非难,另一方一定会鼎力帮助他。“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就算亲兄弟之间也会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但是当他们遭遇外敌之时,就能够一致对外。

    以上几章均从正面赞颂理想中的兄弟之情,诗人通过“死丧”、“急难”和“外御”这三个词,强调外在环境和际遇的险恶,从而凸显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我国五次撤侨行动,出现了许多感人的兄弟情深的场景,利比亚的撤侨中有两个施工队长,平时因各自的施工进度,排榜名次,拿得面红耳赤,但在战乱的沙漠里,俩人却背靠背,互相鼓励,得到的半瓶水,一人只喝一口就递给旁人。在也门撤侨、泥泊尔撤侨,领事保护对台胞也一视同仁,都有台籍人员搭乘中国舰艇、中国飞机回家,这就是兄弟之情。

    至第五章,诗人一改赞美口吻,指出在丧乱平息,安宁来临之后,就会出现兄弟“不如友生”的情况。因为兄弟之间虽然可以同心协力共御外侮,但是,一旦没有了外敌,就会发生内斗。 香港回归后,英国就无权指手画脚,台湾搞台独,美国就有了插手的空间。国家分裂就会形成内耗,内斗,把一部分物力财力用于军事对峙,而无法集中全力发展国家。历史上统一时期都会出现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的盛世,分裂时都是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乱世。家和万事兴,家庭如此,国家同样如此。

    尽管诗人发出了这样沉重的叹息,但这毕竟是一首宴乐之歌,所以,第六章至第八章,诗中再次展示了兄弟和乐、骨肉相亲、夫妻和睦、全家团圆的场景。第七章中“妻子”和“兄弟”的对照,表明在古人眼中,兄弟之情是胜过夫妇之情的,因为只有“兄弟既翕”,才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和睦的兄弟关系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 这种思想是和男权社会相适应的,男主外,女主内是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地位低下,所以在男人眼里,兄弟是手足,女人是衣服,兄弟关系胜过夫妻关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曾经统一的苏联,是国际上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四分五裂后,变成了七八个二、三流的小国,即使是俄罗斯也跌入第三世界的行列。由此可见民族团结多么重要,现在国际上有些势力煽动新疆、西藏、香港、台湾搞独立,妄想我国步苏联的后尘,国内也有一些崇洋人士、分裂分子伺机而动,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高举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一心,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小雅·常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vg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