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资治通鉴里的“京师”

资治通鉴里的“京师”

作者: 姜地主 | 来源:发表于2021-11-27 08:29 被阅读0次

    “时天下宗周,以洛阳为京师”,这是解释京师到底是哪里.

    “京,大也;师,众也;京师,众大之名也”,这是解释京师为什么叫京师。

    这两段解释都有错,但错得很在理。

    所谓“天下宗周”,是说天下诸侯共同尊崇周王室。从字面上看,“宗周”就是以周为宗,更准确地说,是以周王室为大宗。宗法社会的基础结构就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大宗是主干,小宗是枝枝叶叶。小宗通常具有双重身份,对于上一级的大宗而言,自己是小宗,对于下一级的小宗而言,自己是大宗,就像树干上斜生出来的一根树枝,对于树干来说它是枝条,对于从自身分岔出来的更加细小的枝条来说它就变成了主干。只有周天子那一系是永恒的大宗,就像树干一样。礼乐制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宗法结构的井然有序,这种井然有序表现出来,就是“天下宗周”,犹如百川归海。

    但问题是,天下早就不宗周了,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连小国诸侯都不如了,只是偶尔有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需要借助一下周天子的旗号,会做一点貌似宗周的表面功夫。

    在胡三省的理解当中,“京师”应该是“首都”的意思。既然“天下宗周”,这里所谓的首都应该就是周朝首都洛阳。京师就是洛阳,这一点应该没错,错就错在这和天下宗周与否毫无关系。当时的“京师”并没有“首都”的意思,“京”原本是周族起家时候的一处地名,是周族祖先公刘的大本营,后来“京”就像前边讲过的楚国的“郢”,由专名变成通名,新的都城也用“京”的名字。至于“京师”的“师”,原本很可能和北京阜成门的“阜”是同一个字,意思是“高坡”,经常用作地名的后缀,就像今天很多城市里都有以“堡”(pù)做后缀的地名,比如北京的马家堡、高家堡、十里堡。

    胡三省没想到这一层,把“京”解释为体量大,把“师”解释为数量多。如果在全国范围里找一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通常情况下确实非首都莫属。这样的解释并不是胡三省的个人发明,而是从《公羊传》来的。《春秋》记载周桓王迎娶纪国公主,原文是“纪季姜归于京师”,说纪国这个姓姜的小公主嫁到京师洛阳去了。《公羊传》深挖《春秋》的文字细节,说京师就是天子的所在地,之所以叫作京师,因为“京”表示面积很大,“师”表示人口很多,描写天子所在的城市必须用这样的字眼。(《公羊传·桓公九年》)

    《公羊传》政治正确的背后经常是些事实错误,这次也不例外。“京”确实有“高大”的意思,“师”也确实有“人多”的意思,所以这个解释还真很难让人发现破绽,直到1941年,杨树达写出《驳公羊传京师说》,这才算拨乱反正。胡三省当然没看过这篇文章,在自己的时代局限性里被《公羊传》引向了歧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里的“京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vv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