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从上海回到杭州,居住江南期间所作的散文名篇,作者当时在杭州任教。写这篇文章时正值冬天,作者关闭在屋子里不能出门,屋外是战时演练,准备迎战外国入侵,头顶飞机轰鸣,正值国内时局混乱中。作者一面担忧时局,一边挂念老家的母亲,内忧外患下写了这篇《江南的冬景》。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副明朗可爱迷人的江南冬景的审美画卷,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隐忧,国恨家愁种种心酸之情,细细品味方能感知文中景与情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明朗可爱 内忧外患 心酸 景与情 融合
一、明朗可爱迷人的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的小说和散文都很有个性,他的小说名篇《沉沦》、《春风沉醉的夜晚》,还有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字中或孤独或凄清都是那样鲜活,令人难忘。“读郁达夫的散文,我们可以深知,作为客体出现的“象”,当它沾染,充实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意”之后,所形成的主客一体,互相交融的意象之时,才使文章富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1〕。郁达夫的文章真正触摸到我们心灵深处,更易引起我们在情感上的深层共鸣,他的古典文人气质和行云流水的文风让人印象深刻。散文《江南的冬景》,作者巧妙将笔下审美的江南画卷和心中复杂的情感完美融合,才成就了这篇散文佳作。
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像一幅崭新的审美画卷,这里的山水格外让人陶醉。这里的冬天确实很暖,如达夫在文中所言“至冷也不过几天罢了”。作者为读者展现几幅审美画卷:第一幅画卷悠闲冬日人们晒着太阳,话话家常,悠闲自在的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幸福感溢出画面,令人向往;第二幅画卷是江南冬日郊外图,色彩缤纷绚烂多彩,大自然生机勃勃,仿佛看到达夫正信步其间,眉头舒展,若有所思;第三幅画卷是寒村微雨图,达夫是画家,精通文画相融,这幅画卷他得亲自用笔墨渲染,浓淡相宜。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孤舟侠客,只须点染,意境深远,引人无数豪情壮志,侠客柔情之思,别有一番韵味;第四幅是寒雪图,江南的冬日难得见到雪,达夫用了一套魔术,他引用了古人写诗的句子,例如“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等等,连接起来竟有了下雪的真实感触,仿佛已经被带到漫天飞舞中;最后一幅图是冬日郊外散步,江南的冬日是温情脉脉的,郊外风景如画,此时若能与一两个友人一起散步,那自然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郁达夫用行云流水的笔墨自然展开的江南画卷,有人情风俗,有自然美景,有侠客柔情,有诗意联想,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舒展,岁月静好。这也是古典文人眼中的江南美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韵味。达夫深情笔触下淌过的美景,让人沉醉。他的散文明显有文画相融的审美特质。如果没有足够想象力和鉴赏力,也未必能读懂。他的好友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晥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生在江南的郁达夫,对江南一往情深。在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是非常可爱,明朗,迷人,也是诗人眼里心里最美的一幅画。
二、明朗冬景下的别样心酸情
读者和作者一样,沉浸在这样的风景无法自拔。没有对江南的深情也描绘不出江南冬景的可爱迷人和明朗。然而当我再仔细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文字,却有些困惑了:为何作者笔下的美景也都是我们所亲历的21世纪的江南儿我们却没发现这样美?作者只是想让人看如画的江南吗?散文形散神聚,那么这篇文章的灵魂在哪里?也许我们应该深入作者内心才能有所发现。我在努力回忆印象中的郁达夫,似乎他的人际交往也不如意,几番进入不同文学社团又退出,同行颇有微词以致他越发显得不同。郁达夫那段留学日本的经历应该让他感触很深,他的小说里充满孤独压抑,甚至自戕,有人曾据此揣测恶意攻击过他。我知道小说不是作者本人,小说可以虚构。但我坚信一点,一个人的文风不会随便改变,他书写文字的方式难以改变,他灵魂深处引人共鸣的文字底色难以改变,也许我们可以试着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从这些审美画卷画卷里慢慢走进郁达夫的心。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段关于下雪的文字,达夫先生引用了很多文人的诗句来写雪景,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事实上江南很少下雪,这雪景是作者的虚笔。在没有雪的江南,作者为何在写完可爱迷人的冬景画卷时虚构出雪景图?带着疑问接着看其它画卷,冬天曝背谈天画卷,字里行间岁月静美,人世温暖,欢声笑语不断。这样的江南诗情画意,正是古典文人笔下的最美江南。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个冬天人们真的可以如此惬意?第三幅画卷,我在里面看到了侠骨柔情,也看到了小桥流水,如此安静和谐,完全是很多人心中理想江湖,酒客在点点昏黄灯光的点染下惬意无比,那是江南儿女的豪情吗?作者想象悠闲的走在郊外,看着野外生机一片,日本德国人也都喜欢散步,说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算湖边散步。那么,这笔下江南冬景都只是脑海中那最亮的风景了。想象总是美好的,可以满足人们心里的向往,自然界的景物就更能表达作者的心境了。那些审美画卷,大自然充满生机的万物是不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每一幅画卷后面我们都可以试着感受下作者的心情。鲁迅先生死于1936年,达夫先生还亲自送他给他写挽联。我记得先生死的时候内心对那时的中国社会是感觉悲凉,希望渺茫的。由此我敢确定作者的笔下1935年的江南无法安好,达夫先生笔下明朗可爱的江南冬景是否是作者的向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在文中已经隐含了他对自由美好春天的渴望。那年冬天,达夫失去自由,内忧外患下别样心酸之情才是这篇文章加深的文化底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2〕,仔细品来,那些无比优美的画卷后面隐约有先生心底的万千波澜。
先生为何要待在屋子里歌颂江南冬景,翻开历史上的1935年,我们也开始了解郁达夫先生的1935年。我看到了达夫先生的三则日记,“今天为杭市防空演练第一天,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沦丧,小民乏食”〔3〕。原来他是在那么艰难中写着这么深情优美的文字,身困斗室,生计困难,国家沦丧边缘。一个人在极度艰难中书写,头上飞机轰炸,屋外道路封锁,家中老母盼儿归,生计的烦恼一言难尽。就是那样艰难时刻,他在写他《江南的冬景》,他在赞美她的可爱明朗迷人,但他却不能走进她的怀抱去看看此刻她的模样,也许,不敢看。甚至他在日记中毫不掩饰写作此文也是作者赚取生活稿费,也是那时他生存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达夫文字中读到了郊外野花野草的生机勃勃,色彩绚烂。古人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他笔下何以化作深情的赞美?因为爱的深沉。花草不识山河破,野火狂烧亦能生,达夫一定是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启示,心灵得到了陶冶。“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4〕在那样一个明朗迷人的冬天,郁达夫文字中的心酸和执着的爱我们可否读懂?
我不知达夫先生写完这篇文章时有怎样的感慨,但他笔下江南冬天的可爱迷人,让人向往江南。它也如同一块美玉,温润透亮,那个把他无私奉献给我们的人,就是达夫。他是用尽怎样的深情,在那一方斗室里舒展美丽的江南画卷?后来,达夫先生离开江南了,带着只属于他的《江南的冬景》去日本了,后来的后来,很多他的传说,他就活成了江湖那个侠客,将一腔柔情献给了挚爱的江南,他的破碎的山河。异国他乡,先生是怎样惨死他人之手?又是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暗杀?甚至他的孤魂能否漂洋过海重回江南的怀抱?我不得而知,但我想,先生其实从未离开过。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他的《江南的冬景》,文笔行云流水,写尽故乡的明朗可爱,流露家国内忧外患之情。这一切,都将在一尘不染的文字中得以永存。
江南的草木有情,一定曾经温暖过先生,也给过他希望。文字也是有温度的精灵,它们共同守护过他,在那样苍茫的大地上共御风雨。时隔多年,我在江南的冬天读达夫先生,读他的深情,读他的苍凉,读江南冬天的明朗纯净。岁月风云变幻,先生要的江南的冬依旧温暖,他用文字提前温暖了江南的冬天。他送给后人的都是美景,而他心底那无数次的波澜,无比的心酸之情却刻意隐藏着。细细品味,郁达夫先生的文字中那一片赤子之心,忧虑心酸之情在虚虚实实的江南冬景中若隐若现,确实“情真景真,情景交融,意境相生,极富情韵之美”。〔5〕
2020.3.10
参考文献:
〔1〕毛奕霖《郁达夫散文特点与审美性格》
〔2〕王国维《人间词话》77页,吉林摄影出版社
〔3〕郁达夫1935年12月28至30日日记
〔4〕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欣赏》
〔5〕华中师范大学李晓明《郁达夫小说散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