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注释]
1、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帛书版原文】
①乙本及通行本無“下”字。 猶:好像、如同。 張:从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說文》:“施弓弦也”。
句義:天下之道,如同張弓舉射一樣。
②抑:帛書作“印”,內含修真學之義。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許書印、抑二字古爲一字。”左是手爪,右象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說文》:“抑,按也。从反印。”即說“抑”爲“印”之反字。抑,又有抑制、壓迫、或是、抑或等義。
句義:張弓舉射,可以把高處的降下來,下面的發射上去。如此使原來各自處於高與下的物體位置産生變易,天道這樣便能使萬物向中和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兩極分化,拉開距離。
:甲本用修真學異構字。“
”,與損近義而不完全同義,內含修意。下段同。
句義:此處進一步說明前句的道理,天道在自然无爲中“
有餘而益不足”。
④益:通行本作“補”。
⑤通行本句後有“則不然”。
⑥而:通行作“以”。
句義:人因私心貪欲,有財有權者,憑藉其勢力剝奪勢弱者,而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加的鞏固和提升,使兩極分化拉開距離更加明顯。
⑦孰:誰,哪個。 乎:語氣歎詞。通行本作“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句義:誰能拿出自己多餘的來奉獻於天呢?此唯有真正的道者啦!
⑧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句義:所以聖人有所作爲,是无私无欲而爲,一切都不視爲己有,成功卻不居功自傲。
⑨見:“現”的古字。顯現,出現,實現。本段通行作“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句義:既然一切都不屬於自己,那麽也就不想顯現賢能於世了。
【个人理解】
前面七十三章《天网》描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实际说的是人顺应道的做法。这里分别对天道和人道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天道就跟拉弓射箭一样,举高了就放低,低了就抬高点,弓拉满了就松一点,松了就拉紧一些,这些其实都是非常自然的道理。而这里所说的人之道其实是负面的,也是老子认为非圣人所为的,因为人大部分都被自我后天的意识控制,私信欲念是人道的主要特征,那么在这种精神指引下,人之道体现的结果就与天之道恰恰相反,越是没有的越要剥削,穷苦的更穷苦,富裕的更加富裕,所以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这个就是人的本性,其实也暗指人的贪欲。人性就像《圣经》里面马太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抵制人的贪欲的,这个贪欲不仅仅指的是钱财,还有食物、习惯等。喜欢过量的吃东西导致肥胖,喜欢抽烟无法摆脱导致的各种疾病,喜欢钱财导致社会的贪腐等等都是“人之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越喜欢就越沉溺,越沉溺就越无法自拔,不遵循道的规律做事,终究会导致恶果,所以修道之人懂得这个道理:“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那么既然明白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运作,我们只不过是顺势而为才取得了这份成就而已,那么其实一切的占有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圣人不像显现贤能于世间,但正是因为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却成就了修道之人的贤能,这也正是人之道符合天之道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