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为主,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适合现在学生的发展。
今天阅读《最好的教育》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在第二章️重点提到了主题式教学。
看完这章,我反思我所在学校的教学方式,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最好的教育》这本书在中国第一次出版是在2011年,而这本书的作者恩雅•瑞格从1970年开始任教,到2003年退休,她在德国早已经出了这本书,而她的书传到中国这个过程要经历好多年。而今天处在2023年,这本书已经出版了20多年,再回顾我们目前落后地区的教学,才发现这差距得多大。
别人几十年前的做法,我们现在才开始学人家,这两年全国上下搞主题教学以及学科融合可谓是轰轰烈烈。
我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校搞了一个数学学科融合的评比,说实在的一切皆停留在表面。大家都知道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做下来很难,大家都是找一些材料东拼西凑提交了上去,是为了做材料而做,出发点完全不是在学生身上。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到,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着的,重要,甚至非常有趣的问题?他们是否都体会到,深入探索问题才有意义,而不是很快就感到自满?他们是不是更有胆量提出问题,并更有信心提出好问题,也更能面对自我、批判自我?
而主题教学正是可以补充学生的这些空白,主题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们在主题教学中,学习研究和讨论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事先规划好的、依据学科分好类的知识,而取决于孩子们对该主题的兴趣和疑问所在。比如“森林里有什么动物和植物?”老师们会依据这些疑问,共同讨论出本次主题教学的大纲,并将接下来几个星期的课程内容计划好,在逐步计划中,首先要思考哪些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可以配合这些问题,于是研究树种、动物、植物和河流被贴在了问题条目旁边的那一栏。还贴了一张单子,上面列出许多建议,告诉学生们可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最后老师会把该主题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生。学生从生物、劳动、音乐、美术、地理、社会、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都包含到“森林”这个主题理,也就是说,把各学科都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在德国的学校里已经被广泛的采纳。
主题式学习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为了独自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最后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然后把这个问题解释给同学听或者通过画一张图表在成果展示上呈现给家长听。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会让学生更主动的花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这些主题,从而使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变得更有意义。
主题式要在我们落后地区落地生根,是有很大的难度,首先班级的超额人数是一大问题,我们的制度、我们存在的客观问题很多难以解决,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很好,但不一定适用我们,只能说通过进行改良,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