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装帧简朴的书摊开摆放在我眼前,书名《阴翳礼赞》极具仪式感与神秘感,仿若一片漆黑古老的时空中闪烁着莫名微妙光芒。听书名感到神秘的不止我一人,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曾回忆过自己在大学时期初读这本书时不知其所以然,但它后来却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反差和脑海中联想的不具名的光芒牵引着我,让我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谷崎润一郎从日本的住居讲起,以照明、暖器与厕所的顺序,提出了讲究家居的人们如何将现代设施与纯日本式房间进行调和。以自己为例,在做采暖设计时,为了避免排气不便的煤气炉和形态难看的电炉这两种不适合日式房间的炉子,专门打造了一个装入电炭,能烧水取暖又好看的民用大火炉;理想中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静寂的日本厕所本来是一个绝佳的冥想圣地、风雅场所,但明亮的现代净化设施与光洁的瓷砖却让人头疼,所以专用木制打造。刚开始读以为作者意欲介绍日本住宅,其实不止于此。作者认为现代科技是由西方发展起来的,符合西方人艺术需要的同时却难免歪曲了东方的艺术本身,带有国民性格的差异。比如作者强调对西式亮光餐具的不满,与之对比的是他对黯淡、有年代感的锡制餐具、漆器,还有对浑厚、凝聚中国文明碎屑的玉石的喜爱。食物也是,作者盛赞的日本料理,酱汤与浓质酱油,白米饭与黑色容器,应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的无言的音乐。
书中凡举种种,皆离不开阴翳与深沉,谷崎润一郎执着于此,并从中领略到一种禅味。这种审美观从何而来?像是与之对谈一样,随着书页一页页地翩翩起舞,作者也一层层道出。
所谓美,常常是由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因地理环境被迫生活在黑暗房子里的日本人祖先,不知何时在阴翳中发现了美,不久又为了增添美而利用阴翳。作者为我们点出了奥秘所在。事实上,日本居室的美完全依存于阴翳的浓淡,别无其他任何因素。西方人看见日本居室,为其简素而震惊,只有灰色的墙壁,而无任何装饰,这对他们来说,自然难于理解,因为他们不懂阴翳的奥秘。
日本人将虚无的空间遮蔽起来,自然形成一个阴翳的世界,使之具备远胜于一切壁画和装饰的幽玄之味。听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技巧,但随着作者的文笔,你会发现他们壁厨旁边的凹凸,横木的纵深、框架的高度等,处处都要仔细经营。保留这个奥秘,可谓煞费苦心。日本人为了使得这种无力、静寂而虚幻的光线,悠然沁入厅堂的墙壁,特意涂抹成浅淡柔和的砂壁,以纤细的光芒为乐。各个房间墙壁的颜色还要些微差异,才能给阴翳带来不同的色调。挂轴与插画主要是为了增添阴翳的深度,古色古香的书画和壁厨以及客厅的黯淡保持了适当的平衡。营造这样的环境,会发现进入这种客室时,房间里飘溢的光线给人一种颇为难得的厚重感,不觉之间岁月流逝,遗忘时间的存在。
正因阴翳的大面积运用,金色的光线显得异常的宝贵。作者由此引出了僧侣金色袈裟、明灭闪烁佛灯对寺院的庄严感的调和;剧院里能乐演员铺满金银丝的衣饰暗绿和暗红两种中间色相互映衬,使得日本人黄色人种的肌肤尽展所长,能乐便是以这样的颜色来凸显古代日本男性美;继而谈到今日女性美,画面则是将脸孔之外的空间都填满黑暗,只露出一张脸,产生黯淡光芒中的模糊之美。
认为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这种暗中求美的倾向、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谷崎润一郎如此说道:
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有甘于现状之风气,虽云黯淡,亦不感到不平,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然而富于进取的西方人,总是期望更好的状态,从蜡烛到油灯,从油灯到汽灯,从汽灯再到电灯,不断追求光芒,苦心孤诣驱除些微的阴暗。恐怕就是这种气质上的不同吧。
谷崎润一郎用日本作家惯有的平淡叙述口吻,同时带着新鲜观点,像耐心煎熬出的一碗鲜美的素汤,让人细细品味。他补充道:
不过,我也想到了肤色的差异。我们黄色人种和阴翳有着多么深刻的关系。既然人人都不想置自己于丑恶的状态,那么我们使用衣食住中笼罩着黯淡之色的用品,将自己埋没于黑暗之中,那是理所当然的事。
作者对阴翳的赞美与解读,让我更进一步了解日本人的审美观念。一种观念所采取的最终形态,即观念所借以表达自身的媒介是可替换的。比如日本人对阴翳的审美偏爱,日常用品、食物、房屋、戏剧,无一不体现。这些东西实际承载共通的观念、结构和氛围,都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联想到原研哉对此书的看法,发觉设计不也是如此吗?设计者经过思考,选择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与受众进行沟通,引起共鸣。正如挪威设计师吉姆斯奥特说的:
所有人都有某种共通的东西,存在于我们之中。而且,如果它同样存在于你的作品之中,那它就会把这种共同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
无论从事何种设计,这种表达共通的方式都可以随着边界、技术、语境的发展而不同。也就是即使设计师的创作领域不同,有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种种类别,设计的载体、材质也因此不同。但表现方式的创作来源却是一样的,之后才是各自不同的设计技术手法。你的设计作品能直接反映你思考的层次与深度,即这种表现方式是否将你与受众的共同语言呈现出来。
原研哉说自己直到从事设计工作后才慢慢看懂这本书,并逐渐从中衍生出了一种理念,也就是他反复提出的“白”,即将设计出来的产品当作空的容器,容纳一切,承载人们的生活方式。后来无印良品的极简主义也正验证了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