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今日看点教育
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作者: 莺时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3-10 22:50 被阅读203次
图片来自网络

1

近日众多考研学子焦急地等待复试,而中南民族大学藏族学生桑吉措从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华美逆袭,被成功保研,并且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成为本校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藏族学生。

桑吉措的成长起点很低,老家在青海,从小到大她的成绩就在中等徘徊,本来感觉高考已经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可进入大学后才愕然发现自己的成绩竟然是倒数第一,并且远远落后于倒数第二。

就和所有自卑的学生一样,她入学时存在感极低,沉默寡言,课上不敢发问,课下不敢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在课堂上都不敢乱动。

然而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勤奋刻苦,目标明确。大学四年,她每一堂课都做详细的手抄笔记,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渐渐地她的成绩提高了,她开始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综合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类似桑吉措的学生有很多,但和她同样遭遇却最终放弃自己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内力中都蕴含着一种自发自觉的本能,就像一株草,它就要长高长大,就像一朵花,它就是有打苞绽放的那一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唤醒它成长的内力,那么有一段时间的营养不良,日晒雨淋,甚至由于外力的原因长歪了长残了,但只要大环境是好的,根没有被损坏,一切伤害与缺陷都可以被修复,重焕生机与活力。

因此短期内的挫败,与短期内的成长一样,都不足以严重到影响一生。生命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的平衡才是成长最稳固的模样。桑吉措的倒数,并不足以概括一生;而她的勤奋和坚持,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姿态。

2

可也存在相反的例子,有的学生甚至没经历过倒数的挫败,就早早选择了枯萎放弃,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原理,我们会知道的内因起决定作用,有些孩子天生意志力就没那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作用就开始凸显出来。如何去唤醒孩子的内力,如何让孩子的内因发挥良好的作用,也许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我有个好朋友,原生家庭并不太好,爸爸酗酒,父母长期吵架,哥哥是个捣乱的孩子,亲戚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融洽。

从小她目睹了父母吵架时邻居们都在围观的场景,也经历过被酗酒的父亲拿着棍子赶出家门的绝望。

最庆幸的,是她有个好妈妈。就算刚和爸爸吵完架,妈妈也会兴冲冲去厨房给他们做些好吃的食物,会炸漂亮的花式小点心,开开心心地端给他们。闲暇时妈妈就去带他们赶集,日子贫穷不敢买什么,妈妈就很快乐地和他们去看漂亮的衣服发饰,看从城里兴起来的棉花糖,告诉他们以后长大了工作了,这些都可以买到,还能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她的妈妈很喜欢新鲜玩意,谁家有好看的鞋样子,或者做鞋垫的新模板,她都会忍不住去看看。尽管别人有时候并不那么热情,她还是能偷师一些好花样,回来给他们做漂亮的鞋子和鞋垫。

她说有时候想到妈妈看到那些好东西时那样快乐的眼神,她的心里充满了伤感,觉得妈妈完全可以配得上这一切。可是慢慢的,她发现妈妈根本就没有伤感,妈妈真的是为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而欣喜,这份欣于所遇的乐观长久地给了她内心的滋养。

妈妈快乐的状态把那些痛苦的回忆和暴躁的脾气抵消了一部分,让她学会了坚强与自律;妈妈喜欢新鲜事物,她也深受影响,她喜欢的是书里的新鲜事,大量的读书让她理解了爸爸事业上不受重用后的窘迫无奈,理解了这些事物存在的原因她便少了一份抱怨。

她觉知到在自己身上那些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因为她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那些不好的影响反倒成为一种警醒,成为一股强大的反冲力,促使她往好的路上迈进。后来的她,让自己变得平和宽容而富有能量,学业、事业、家庭都是顺心如意。

而大部分类似家庭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幸运,由于没有得到足够正面的力量,没有足够的爱与支持,出现悲观敏感甚至心理障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孩子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天生的趋光性,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也会被一些不好的事物误导。他最终长成什么样,取决于这所有因素的对抗与磨合,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碰撞后遗留下的思考,以及不同力度的影响之间在孩子心里针锋相对互相消解之后幸存的那一股力量。

3

我也见过有的爸爸妈妈,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名牌服饰,学区房,高档玩具,各种学习机会和各种学习习惯都精细地安排得妥帖完美。但看上去家长付出差不多的孩子,在具体的成长中表现上也是有差异的。有些成绩好能力强,而有些却差强人意。

其中有很大的因素与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这个环境是否适合孩子有关。

比如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叮咛,在稳重性格的孩子眼里他会懂得感动并珍惜,而在激进性格的孩子眼中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很啰嗦;

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孩子受到负面影响时,被不公平对待时,家长的不同处理方法,决定了孩子不同的成长结果。

再比如,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家长们的处事方法,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隐形而强大的作用。

也有的家长提供给孩子学区房的同时,不小心把自己的焦虑急躁也给了孩子;提供给孩子好老师,却没提供给孩子随时学习的好习惯;提供给孩子丰富的知识,却没有提供给孩子学习的快乐和方法;提供给孩子大量的书,同时又提供给了孩子阅读的功利心和目的性。这样下去,孩子既无法专注做事,又只想看到结果,怎么可能好?

我见过太多的家长,文化水平并不高,可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却非常好。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决定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家长知识的多寡。如果家长渊博,孩子当然会更有裨益。但如果家长底子薄弱,那么修炼自我,教给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格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教育家都提倡要教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而很多人却依然把太多的力量用于立竿见影的塑造,忽视了缓慢而有效的滋养过程。你等不及,就别怪孩子不如意。

我们提供给孩子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携带着我们当时的心理、精神、给予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提供给了孩子,并且发挥着比这样东西本身更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重要的不是教了什么,而是教的时候,我们的全部人格,我们的全部价值观,我们的全部精神气场,都毫无过滤地传递给了孩子,被他直接吸收。而这其中,那些乐观、民主、更懂爱、自身不断成长的家长,面对孩子时无疑会更轻松,孩子的成长也会更愉快。

4

有段时间,经常看到网上流传“放手是最好的教育”之类的话。也许是基于家长们在教育中那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其如此不如放手,而我却觉得,会“放手”意味着家长顺从孩子成长规律的轻松心态,不焦虑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在不焦虑不慌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

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应当给孩子提供更多正面的力量和品格,比如乐观,自信,善良,坚强,自律,兴趣等等,才能抵消他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顺,让他在平淡庸常的日子里有滋有味地生活。

《朗读者》中麦家在致信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就是回家……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去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

他给了孩子爱书的理念,那么书就能成为长久滋养孩子心灵的一道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就会变得厚重,人也会变得冲和,不偏颇不逾矩,说白了就是三观正。而三观不正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内心匮乏贫瘠容易被误导所致。

我们在孩子幼年时为他扎根,沉淀到深深的内心,他才有可能长成为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未来他才有可能长出自己的姿态,身在高山就长得潇洒,身在低谷就长得挺拔。

而没有足够根基的孩子,就像一片叶子,没有自我判断和主见,一阵风就足以升天,一场雨就碾落成尘。

孩子天生都有一种成长的力量,我们给予他最本质和最持久的品格和心灵影响越多,他的根就扎得越深。我们多给他提供一些良好的品格与素养,比如真诚,勤奋,创新,善良,感恩,合作,责任,他们的能量就会在这其中被无限扩大;多让他接触大自然,在万物生长中让他开阔心灵;多让他接触书籍,在历史与时间里让他不断吸收各种营养。

而我们永远不要成为那个牵绊孩子的力量,不要成为激发他负面情绪的力量,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一些美好的感受和事物。给他多一点滋养,他未来起飞时才会更平稳而有掌控力。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请点赞、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no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