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在提问时,很多时候答案就在问题中了。比如,我今天向学校很多班级提问:在家里只要空暇了,就会读书的请举手;因为学校组织“闲适性”课外阅读而养成了这样读书习惯的举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9147592/26acd706ce06f951.gif)
自然,很多孩子都举起了手。也许,我就是要这样的效果——学校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类似的读书场景的安排(闲适性课外阅读),能够使孩子养成一种读书的内在动力,以至于事实上一有时间就能想到读书。
我的提问是幼稚的,但这“道出”了我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也就是,课外阅读就是能够在课外阅读,而且可能是没有老师要求的课外阅读。这或许是每一个老师都明白的真理。我试图将我的“认识”与真实发生的事情发生“符合”或者“肖似”,于是我就这样提问了。
不过,因为我经常作这样的“提问”,所以孩子们都明白,回答我“提问”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真诚,也就是要说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当孩子们举起手的时候,是要经历“良心”的拷问的。而这“良心”也自然迫得孩子们下定了决心,明白学校作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设置的“良心”,从而真正走向课外阅读的道路,养成某种课外阅读的“习性”。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对我说:因为我们天天在学校读书,所以回家没事做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读书。
我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真理”的时间性。“天天在学校读书”,这里含着的不是逼迫,因为他们没感到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没有失败带来的“沮丧”和信心不足,在这样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阅读中,他们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发现自我的自由,享受书本提供的精神世界。还有什么比感到自我的存在,且能获得精神冶养这样的事情而给他们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回到家里也能做这同样的事情——阅读呢?只要是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作用。“最先想到的是读书”则深深说明了,我们是能够将阅读这件事情烙在孩子的心中的。
六年级的孩子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这样讲道:
闲读是什么?闲读,就是当你在没事的时候读一点书,在无聊时读上那么一点。但要的就是这一份“闲情”,这样一来,每天读一点,日积月累,就能读不少书,积累下许多知识。闲读,能让人身心受益;闲读,还能让人身心愉悦。
是的,孩子原本是这个世界上时间最多的群体,人类先天的“创造性”和“毁灭性”也同时左右着他们,当他们“沉浸”在电视或者其他电子游戏当中的时候,他们在“施虐”着自己,当电视看完,当游戏玩完,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更多的无聊和空虚,于是,他们会继续看电视和玩游戏。但,若是他们在无聊时想到了读书,当书读完之后,等待他们的,往往是精神的富足,他们的精神被“建设”了。于是,他们会想:电视算什么?游戏算什么?
我们学校开展这样“闲适性”课外阅读,难道不正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冷和硬的数字化空间里,弥散那精神的从容和优雅么?
我这“幼稚”的提问,似乎并不幼稚!
style='f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