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是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讲的是“有”和“无”。
老子说:
三十根辐条集结为一个车轮,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圆形的中空之处,才能连接车轴,成就了车轮的用途。
揉和黏土制成陶器,正是因为它留有中空的部分,才成就了它的用途。
开凿门窗建成居室,正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
我想,虽然老子只用了车轮、容器、房子三个例子得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但是其留给我们关于“有”和“无”的思考空间确实无穷的,所以我也想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关于我们人,有一个词语叫行尸走肉。意思是指走动的尸体,活动的肉体,犹如活死人;比喻只有人的形体,不具备人最基本的感觉;也指没有生活理想,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从这个词语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人活得精不精彩,靠的不是我们这具有形的肉体,而应该是我们身上那种无形的精神,只不过这有形的肉体为我们身上无形的精神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
又如,我们做决策时,有时这个决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那么,给我们带来利益是因为我们的决策发挥了作用吗?从理论上的说,任何决策都有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因为还有很多东西都会影响到你的决策,而只有当你的决策符合某些规律的时候,你的决策才是有限的。而这个规律可能是你摸清楚了对手的性格,知道他们会做什么决策;也有可能你的决策就是根据一些规律而制定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你瞎猫碰到死耗子,做了符合规律的事而不自知。所以我认为,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规律,我们的决策只不过是为了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
最后,想借道德经来谈谈对道德经的看法。有人说:用现在人的思维去解释《道德经》没意义,也许老子写的本意和现在所有解释都偏差很大。对于此话,我同意后半句,但却否定前半句。的确,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道德经,确实有可能与老子的本意有很大偏差,但是这不是我们否定用现在人的思维去解释道德经的理由吧。在我看来,道德经此章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肯定现在解释的最有力武器。说到底,道德经也不过就是几千字的有形文字而已,其真正给我们人生带来巨大影响的正是文字背后给我们的那些无形的人生智慧。所以,我认为只要对道德经的解读是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都应该算得上是有意义的。所以,任何作品,有形的文字也只是让我们从作品中获得无形的感悟提供了便利,道德经也是如此。
我想,生活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事例肯定还有很多。而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分辨“有”和“无”,让“有”为“无”发挥作用提供便利。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一辈子都要不断追寻的问题。
写于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