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熬不下去的、欢畅着的日子们,统统幻化为年华土壤里滋育的成长。
--题记
时间的河或缓或疾,算起来,离开台湾以后回家已经接近两个月了。可明明,半年的交换生活仍像最绚烂的烟花闪烁着,不肯落幕。
“我想回家。”
和家人说起:“最开始的那一两个月很不适应,特别是家人朋友也不在身边。好不容易习惯了喜欢上了,却发现快要回来了。”还分明记得,常常在某个时刻,快要熬不下去的念头就在脑子闪现:“交换没什么好的!”
钱不够的时候。
走到店里准备吃晚餐,坐在位置上,一遍一遍向现实做着毫无战斗力的反抗,“不可能啊,为什么刚刚7-11便利店里的ATM显示银行卡没钱了呢?带来的3张卡为什么有2张的余额都只剩个位数了呢?”呆呆地看着刚刚端上来的花枝焿,我想起平时在台北吃饭每餐的价钱比原来学校饭堂贵5-15元,除了吃饭以外,还有好多日常物品都需要自己考虑到……我也没想到,以前在学校懒于精打细算的我,现在竟要一餐一餐算着这个月的预算能不能支撑到底。明明囊中渐渐羞涩,却不肯轻易向家里开口要钱;明明肚子咕咕抗议,却只敢钻进一家便宜的餐厅解决。死守“不想让父母担心”倔强念头的我吃完晚餐走出来,在已经转绿灯了的人行道上怎么也迈不开沉重无力的脚步。
病痛难忍的时候。
本来就敏感的皮肤遇上了台湾的潮湿天气实在没有防守余地,湿疹很快就侵蚀了日常。刚开始只是手的一些地方觉得痒,忍不住挠,越挠越痛,挠破以后脓液从伤口部位里流出,感染到更大面积的地方,又是痒又是挠又是痛又是破又是感染,一次一次循环往复,渐渐到脚也出现了一样的情况。连续好几晚,半夜被难忍的痒意惊醒,看手表时才发现是凌晨3、4点,一面是疲倦的困意一面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做无力的挣扎,越挠越痒,越痒越挠,最后挠着挠着挠到心里去了,冥冥黑暗中兀自任无助的泪水浸湿面庞。
一个人久了的时候。
初到的交换生就像小学上课上到一半老师安排进的插班生,不熟识其他同学已经熟识的环境和人,也不像其他同学有着已形成的朋友圈。即便偶尔认识一些人,和某几个人成为很聊得来的朋友,但更多时候都是独自行动,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跑步、一个人买生活物品……其实,一个人是一种独立得自由快乐的状态;只是,想家情绪汩汩冒起时,看到周围成簇的伙伴相约着接下来到哪玩、或是因一个笑话逗乐了众人,作为异乡人的一个人则寂寞得凉气逼人。
物质的、身体的、心理的……“我想回家。”
走着走着,人常常容易忘记了最开始选择的那种踌躇满志、那种探索决心。还记得吗?当初来台湾交换之前的念头:
“把自己放到一个完全新的环境里,看看能长成什么样。”
不完美也很美
没有人在一旁提醒自己天冷了要穿多些衣服的时候,一切的生活打理都是靠自己。和家人视频的时候,他们会夸赞道“痘痘变少了”、“瘦了”、“身材变好了”,我开玩笑说我也确实发现了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以前的时候,明明是瓜子脸却硬生生吃成了圆圆脸,明明是匀称身材却硬生生吃成了肉肉球。更多的,是那种独立的自信破土而出,不绝对因为体态变好所受到的夸耀,而是心底里逐渐接受认同了自己。我不是完美的,可谁又能说不完美的人不美呢?
在距离家人一片海洋的台湾,我每天早睡早起睡足8个小时,早上出去爬山或者跑步,保证正常的三餐并且平时吃许多水果。现在的自己,鼻炎发作的次数大大减少,终于逃离了那种一天打几十个喷嚏纸巾堆成山的日子;体态也有了168身高该有的样子,一直不屑于大众审美逻辑的“以瘦为美”,能够保持身高所匹配的匀称身材即足够轻盈自在。当我真正回想这一个学期以来身体状态的改变,我惊喜着,我是有能力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的。
自在着独立
交换之前我已经在中大呆了两年,同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渐渐磨钝了感知和省思的习性。前些时候,一位曾赴韩国交换的同学在朋友圈记录想法:“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遭遇不同的麻烦,收获不同的惊喜,感受不同的世界。”选择走出来半个学期,其实是打算让自己的内心在一块全新的地域里汲取新的养分,还记得当初决定交换以后,我在笔记本里写下,“让身心能够有重新呼吸以后的安顿力量。”
从前,我心里非常在意他人看法,以至于时而迷失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政大念书的这段时间,走在路上的我不经意间被看到的画面所打动:早晨七八点,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戴着帽子背着双肩包拄着登山杖,就到学校所在的指南山这里爬山锻炼,他们的脚步踩在落地光影上,一步一步透着朝气的希望;黄昏五六点,人们穿得简单舒服,或是溜狗,或是和伴侣一道,或是单独沿着山脚的景美溪慢慢散步,往前望去就是夕阳即将隐于远处散发的磅礴余晖。很平凡,却让我由衷地感受到生活该有的样子。物质累积与繁华加身固然能带来快感,但终是比不过那种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惬意自在。
即便已经是传播学院的院长这样的大人物,林元辉老师上课也常常是一袭朴素旧衣,背着至少10年历史的灰青色双肩包。他在“报导文学写作”的课堂上说过自己的价值追求,深深地刻入了我的生命当中:“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可以休闲娱乐,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可以创造思想。”他创作的报导文学作品中总有着文字的美感、古典的意韵、现实的启发,会跟我们分享自己关于《红楼梦》、《史记》等经典的阅读经历,或是关乎杀害野生动物以皮草制衣、传统习俗没落等现实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他却并不以成就为吹嘘,“人的价值不是靠物质的虚荣来累积的”,而是将目光投入到平实丰富的情感与生活当中,他常常会留意到天边的云彩变化、上班路上飘来的桂花香气、因腿脚不便赶不及在绿灯结束之前走过马路的老奶奶……元辉老师在报导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固然令人敬佩,但更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他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
一面逐冀伟大,一面珍视平凡。这大概就是独立灵魂该有的模样罢。
未来自会抵达
正如约瑟夫·布罗茨基在《向马可·奥勒留致敬》所言,“勿让未来惊扰你,你终归抵达未来,若你必将抵达,请保持你现今拥有的智慧。永远去走捷径,自然之路即捷径。想象不止,你便思想不止。因为心灵是由想象上色的。人们为了彼此来到此世,要么理解他人,要么忍受他人。”
在交换期间遇见的风景着实美,而经历与成长更氤氲芬芳。不是没有遭遇过窘境与苦痛,不是没有质疑过外出交换的意义,不是没有在内心里发出“交换没什么好的”的悲叹,只是当时间逐日沉淀下来,我才发现:原来以为过不去的事,一直以另一种面相带着我成长。在新的声音、颜色、光线、气味中,我一点一滴真的让身心有了重新呼吸的安顿力量。
嘿,最初的自己,你还满意吗?
作者:幸意
以文学与爱为支点,中山大学在读生。希冀在日常中留一些感知思想的时间,自省沉思的功夫。微信公众号:慢行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