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前三章的基本介绍,以及对非暴力沟通的大致了解。今天的这几章进入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论,也就是如何做的问题。
可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现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大,沟通方式便利了,沟通却依旧很困难。这就导致很多人轻视沟通,看清非暴力沟通,更别提非暴力沟通的原动力——爱。但即使是方法论的部分依然让我感动,不是因为通篇说教,除了实用,这本书和里面的例子让我觉得真的是希望我们能贴近彼此,你来我往,寻求更好的交流。
第六章曾经提到,批评和指责可能是变相的诉求。那么我大胆的现学现卖,现代社会之所以太多人不相信“爱”(广义的爱),不是因为他们痛恨,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满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也本来觉得“爱”这个理由很扯的我,居然也有一丝感动。
我想如果我可以早点看到这本书,或者身边有人接触这类知识。我应该能改变很多事,减少很多遗憾。
曾有人问我,如果可以回到十年前,你会不会回去。我思考了一下,十年前,我父母经常撕逼,因为暴力我和父亲关系恶化。我应该不会回去,因为我无能为力。可如今,我相信,如果我能回到过去,应该会有所改变。奇怪的是,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有如此的信心和力量。如果我回去了,可以在我爸说,我们有血缘关系的时候不那么不耐烦和害怕。因为我现在明白,他是害怕我和他分开。尽管我们之间仍有隔阂,但如果我能告诉他,我未来不会不管他。我们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应该少很多。(虽然起冲突又不全是我的错!)
第五章的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成为生活的主人。好像社会上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宽容,开心这才是好的。一切负面情绪都是罪恶多余的。这就导致在我低落抑郁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脑子真的出现了问题。后来我想明白,我们可以因为快乐而幸福,也不必因为愤怒而感到羞愧。只要不伤害别人,危害社会。成为生活的主人,不仅是不被错误的牵绊住脚,也是不被正确的所蒙住双眼。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四章的:示弱可以缓解冲突。
这也是我基本没有了解过的。但大概了解是“过刚易折”的道理,说白了,人与人交往,是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互相攀比谁更厉害,谁更侥幸。
我想,这些方法论都可以用几个词概括一是“具体”,具体的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你。二是“理解”,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明确目的,达成共识。
交往中,单纯的命令,输出情绪,指责别人。或许一次两次看不出什么,也可以完成任务。但却不能长久,只有使用正确的沟通方法,理解了解彼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效率,建立联系。
交流中做你来我往的乒乓球,而不是达到墙壁上被反弹回来的单人网球。
这仅仅是技巧,更是智慧与爱。
网友评论